服务供应链整合对服务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
2019-04-08秦立公朱可可胡娇
秦立公 朱可可 胡娇
内容摘要:服务行业竞争环境加剧,考验着服务企业的创新能力。供应链整合作为供应链研究的新方向,对服务创新能力的影响需要明确。本文基于现实调查,以知识共享为中介变量,环境动态性为调节变量,研究服务供应链整合对服务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实证结果表明,知识共享在服务供应链整合与服务创新能力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能够显著调节知识共享和服务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服务供应链整合 服务创新能力 知识共享 环境动态性
引言
伴随着服务行业竞争环境的加剧,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已经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服务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生存的前提,是要具备满足消费者需求变化的能力。而通过提升服务创新能力来满足变化的市场需求,增强竞争优势,是服务企业的必经之路。随着顾客对服务品质和服务新颖性的要求不断提升,服务行业的适应性创新迫在眉睫。
服务经济的壮大,使服务供应链(Service Supply Chain,SSC)逐渐成为研究关注点。根据组织间关系理论,组织的经营活动与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同其他组织的关系直接影响自身的生存发展。目前许多服务企业均在着力构建服务供应链体系,单一企业间的竞争也正在向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转变。有效的供应链整合能够使参与主体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迅速响应市场变化,降低成本,创造竞争优势。服务供应链整合能否提升企业服务创新能力,其作用机理如何,是值得思考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服务供应链整合与服务创新能力
有关供应链整合的研究较为丰富,但服务供应链整合作为新的研究方向,其成果较前者而言相对不足。简兆权等将服务供应链整合定义为以服务为主导,对供应链中的服务集成商、服务供应商和消费者的资源、知识、能力和流程等进行整合,并由服务集成商承担组织协调功能,实现资金流、物流、服务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统一,最终提升服务供应链绩效的过程。关于供应链整合的划分,最具代表性的是Flynn等(2010)的研究,其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供应链整合划分为供应商整合、客户整合和内部整合,这种划分被部分学者应用于服务供应链中。
本文探究服务供应链外部整合与服务创新能力的关系。首先,供应商参与服务开发过程能对企业服务创新产生积极影响。在供应链中,供应商不仅只扮演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角色,而是同供应链上的企业拥有共同的战略目标,为供应链中的服务创新、流程改进等发挥自己的价值,在有供应商参与的情况下,企业的创新得到更好的支持。其次,供应链外部整合中,客户通过反馈自己的需求来参与服务创新,顾客一方面为企业带来丰富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直接参与新产品或新服务的开发,推动企业创新进程。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H1a:供应商整合正向影响服务创新能力。
H1b:客户整合正向影响服务创新能力。
(二)服务供应链整合与知识共享
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下,知识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而知识流作为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供应链的稳定息息相关。关于供应链知识共享的定义并未形成一致共识,根据冯长利(2013)等的研究,供应链知识共享是上中下游的企业主体(服务供应商、服务集成商、消费者)以扩大知识利用价值为目的,利用线上线下各种渠道进行知识交流、分享的过程。
供应链整合对知识共享影响的研究较为匮乏。根据Albino的知识转移分析框架并结合冯长利等的研究,知识转移受到知识共享渠道和共享情境的影响。而供应链则可充当企业间知识传播的平台,为企业提供合适的共享渠道,同时在供应链中,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彼此具有更高的信任度,为知识转移提供良好的共享情境。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H2a:供应商整合正向影响供应链知识共享。
H2b:客户整合正向影响供应链知识共享。
(三)知识共享与服务创新能力
知识共享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已经被大量研究支持,Subramniam等从组织外部知识共享的视角出发,研究了与供应商、客户等主体保持信息和知识分享对创新能力的作用,结果表明通过知识共享和整合,能够推动企业采纳新思维和新观点,并且丰富组织知识结构,从而让企业自身改善不足,提升创新能力。郑万松等(2014)的实证研究证实了知识共享对服务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作用,企业通过知识共享吸收新的知识,并整合这些知识来形成新的服务模式。
员工通过吸收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知识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在同企业内部员工交流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利用的最大化,进而增强企业服务创新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H3:知识共享正向影响服务创新能力。
(四)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
虽然许多文献将知识共享作为中介变量进行研究,但目前鲜有学者探讨其在供应链整合和服务创新能力之间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供应链整合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知识共享对服务创新能力的影响均已有理论或者实证研究支持,因此可以推断,服务供应链整合能够通过知識共享来影响服务创新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H4a:知识共享在供应商整合与服务创新能力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H4b:知识共享在客户整合与服务创新能力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五)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权变理论认为,根据所处环境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是组织管理的必然要求。环境中各种因素改变的频率以及不稳定水平即动态性。包括经济环境的改变、竞争对手经营策略的调整、消费者需求升级、新技术的出现等都是环境动态性的表现。同时,作为组织管理研究中重要的权变因素,环境动态性受到学者的重视。在较高的环境动态性下,知识共享更加频繁,企业自身的知识存量难以满足提升服务创新能力的要求,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需要通过吸收供应商和客户的知识,积极利用外部信息资源,让二者参与创新活动来提升服务创新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H5:环境动态性对知识共享和服务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研究设计
(一)数据收集
本研究从2018年6月至8月,随机选取桂林市八家服务企业员工进行正式问卷调查,包括互联网、旅游、餐饮、教育四类服务行业。共发放纸质问卷300份,回收282份,其中51份问卷存在填写不完整或者答案完全一致的情况视为无效问卷,最后获得有效问卷23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77%。样本基本情况如下:性别方面,男性占比45.9%,女性占比54.1%;年龄方面,20岁及以下占比1.7%,21岁到30岁占比48.5%,31到40岁占比42.9%,41到50岁占比6.9%;學历方面,初中及以下占比10.4%,高中/中专/技校占比23.4%,大专占比40.3%,本科占比25.1%,硕士及以上占比0.8%;八家服务企业员工数均在100人以内,企业规模差异较小。
(二)变量测量及信效度分析
研究量表均采用Likert5点计分的方式,从“1”到“5”依次代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服务供应链整合从供应商整合和客户整合两方面测量,测量题项参照Flynn(2010)、简兆权(2013)开发的量表,分别包括4个题项。供应商整合题项包括供应商合作关系、供应商生产(服务)能力共享、为供应商提供帮助、采购稳定性。客户整合题项包括同客户交流程度、分享市场信息、跟进反馈、客户反映需求四个方面。
知识共享的测量题项参照Marianne(2013)、冯长利(2013)的量表,共5个题项,包括与合作企业交流服务知识、管理经验、营销策略、行业动态、其他所需知识。
环境动态性参考Jaworski(1993)的量表包含4个题项,分别为企业所处环境变化速度、企业向市场推出服务产品变化速度、顾客需求变化速度、行业内新服务产品更新速度。
服务创新能力的测量参考Larry(2008)和郑万松(2014)论文中的量表,共4个题项,包括企业服务创新流程、收集行业创新相关信息的能力、对服务创新投入的重视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使用SPSS19.0和AMOS21.0对数据的信效度进行检验。通过因子分析删除了因子载荷过低的题项,删除题项后,各变量的Cronbachα系数介于0.721到0.846之间,构建信度CR在0.776到0.887之间,表明量表信度较好。各变量的KMO值介于0.687到0.858之间,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平均提取方差AVE值均大于0.5,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五因子模型(供应商整合、客户整合、知识共享、环境动态性、服务创新能力)的拟合度良好(χ2=325.915,df=138,RMSEA=0.036,GFI=0.937,AGFI=0.913,NFI=0.909,CFI=0.989)。具体如表1所示。
(三)假设检验
主效应与中介效应检验。在进行假设检验之前,首先诊断变量共线性问题,线性回归结果表明,控制变量、自变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和因变量的VIF值介于1.094和1.729之间,均小于2,因此变量间不存在严重共线性问题。
参考Baron&Kenny的层级回归方法检验知识共享的中介效应。第一步,以供应商整合、客户整合为自变量,服务创新能力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模型2和模型3的结果表明,供应商整合与客户整合均对服务创新能力产生显著正向影响(β=0.290,P<0.001,β=0.246,P<0.001),假设H1a、H1b得到验证;第二步以供应商整合、客户整合为自变量,知识共享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模型7和模型8的结果表明,供应商整合与客户整合均对知识共享产生显著正向影响(β=0.339,P<0.001,β=0.358,P<0.001),假设H2a、H2b得到验证;第三步,分别将供应商整合和知识共享、客户整合和知识共享作为自变量,服务创新能力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模型4中,知识共享对服务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β=0.451,P<0.001),假设H3得到验证,同时与模型2相比,供应商整合对服务创新能力的作用降低,且不显著(β=0.014,P>0.05),模型5中,知识共享对服务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β=0.403,P<0.001),与模型3相比,客户整合对服务创新能力的影响降低,且不显著(β=0.102,P>0.05),因此可以得出,知识共享在供应商整合与服务创新能力之间、客户整合与服务创新能力之间具有中介作用,且为完全中介作用,假设H4a、H4b得到验证。具体如表2所示。
调节效应检验。调节效应检验参照Aiken&West(1991)的做法,首先将各知识共享和环境动态性变量中心化,再采用因子载荷“高配高、低配低”的配对乘积方法产生交互项,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知识共享和环境动态性的交互项对服务创新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β=0.124,p<0.05),因此环境动态性在知识共享与服务创新能力之间存在调节效应,环境动态性越高,知识共享对服务创新能力正向作用越强,假设H5得到验证。
借鉴Aiken&West的做法,用简单效应检验展示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图2表明,高环境动态性与低动态环境相比,知识共享对服务创新能力正向影响更强,表明研究模型的后半部分受到调节,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进一步验证H5。
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文探究服务行业供应链整合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引入知识共享中介变量和环境动态性调节变量,构建了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服务供应链整合通过知识共享对服务创新能力产生影响;环境动态性则会正向调节知识共享与服务创新能力之间的作用。本文的假设均得到验证,根据研究结果,对服务行业提升供应链整合与知识共享水平,增强创新能力提出以下建议:
(一)通过供应链整合实现协同效应并推动适应性服务供给和创新
积极同功能型服务提供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专业性服务知识、管理经验、营销技巧等知识的交流共享,促进供应商服务流程、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服务集成商和功能型服务提供商应当以顾客体验为导向,鼓励其参与产品开发活动,以此推动适应性服务供给与创新。
(二)推行供应链间知识共享具体保障措施
服务供应链知识共创共享不能仅依靠参与主体自觉自律,更需要依靠具体措施来保证。如建立同供应链相适应的知识共享水平评价体系,通过规范化指标对知识共享程度进行衡量,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标体系的动态调整;建立供应链知识共享激励机制,调动参与方分享知识的主动性;结合地方民俗风情,共建具有当地特色的供应链合作文化,增强参与主体之间的信任度,消除由于经营理念差异等带来的知识共享阻碍。
(三)将外部环境纳入组织经营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环境动态性调节知识共享对服务能力的正向作用,在高动态环境下,供应链上的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变化,会充分利用获取到的信息资源以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知識共享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而在低动态环境下,企业维持原本的经营方式或者只需进行小幅度改进即可生存下去,而知识获取和创新活动需要付出相应成本,因此企业收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此时知识共享对服务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就会相应下降。因此,企业需要根据所处的环境来调整自身经营策略,合理利用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简兆权,李雷,柳仪.服务供应链整合及其对服务创新影响研究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35(1)
2.Flynn B B,et al.The impact of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on performance:A contingency and configuration approach[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0,28(1)
3.冯长利,李天鹏,兰鹰.意愿对供应链知识共享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3,25(3)
4.Subramaniamm,Youndt M A.The Influence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on the types of innovative capabiliti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48(3)
5.郑万松,孙晓琳,王刊良.IT能力、知识共享、服务创新能力和质量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11)
6.蔡翔,舒勇,李硕.基于团队氛围的知识共享与服务创新互动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2)
7.马文聪,朱桂龙.环境动态性对技术创新和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J].科学学研究,2011,29(3)
8.Baron,R.M.,&Kenny,D.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6)
9.Aiken,L. S.,& West,S. G.Multiple Regression: Testing and Interpreting Interactions[M]. Newbury Park,1991
10.温忠麟,侯杰泰.隐变量交互效应分析方法的比较与评价[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