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数学教学的本质上发展学生理性思维

2019-04-08陆丹丹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理性思维小学数学

陆丹丹

【摘要】比较数的大小,从一位小数大小比较中,探究数学的本质,引领学生发展理性思维能力。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理性思维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如何进行培养?现结合“一位数大小的比较”进行探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 理性思维 课堂教学设计

在数学核心素养中,数学理性思维是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解题能力,必然需要提高理性思维水平。所谓数学的理性思维,就是藉由数学的直观形象思维,来渗透理性、逻辑思维品质。怎样融入理性思维?我们以三年级数学“一位数大小的比较”为例,结合课堂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反复研读教材,深入联系学情,精心构思预设,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一、研读内容,明确教学重点

在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教材知识点的呈现,往往通过直观、真实的情境来渗透。如某小学生在冷饮店买冷饮,给出雪糕、冰砖、冰棒、蛋筒等四种冷饮的价格。然后,结合这些信息,提出问题。问:雪糕与冰棒,哪个贵一些?显然,这个数学问题所考查的重点是比较“0.8”与“0.6”的大小。这两个数字都是小数,都是一位数。对于该题的解决,需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顾之前学习的数学知识,尝试从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中来分辨哪个贵一点。从教材的编排意图来看,主要是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一位小数的含义,并对其大小比较方法进行理解和掌握。由此,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研读,我们可以归纳出本节教学的重点。一是要求学生能够结合题设中的雪糕、冰砖、冰棍、蛋筒等价格,进行两两大小比较;二是结合直线,将不同的一位小数进行标示,了解“0.6”“0.8”“1.5”等数字的前后顺序,加深学生对小数的抽象理解与辨识;三是能够让学生结合任意两种冷饮进行价格大小比较,引导学生从一位数大小比较中,全面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可以说,通过对教学重点的梳理,结合三年级学生学情,在优化教学设计过程中,突显问题情境的营造,帮助学生从中掌握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初步感受小学的抽象思维价值。

二、联系学情,把握衔接关系

三年级学生,在学习一位小数大小的比较之前,已经认识了小数、分数,也积累了一定的两个数大小比较的知识经验。因此,在课程设计衔接上,如何更好的回顾以往知识,更恰当的渗透新知识,需要从学情调研与分析中来科学实施。关于小数大小的比较,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碰到,小学生对此并非陌生。在课前调研中,结合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我们也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询问。对于“0.6”与“0.8”两个数,哪个大?你是怎样想的?很多学生都能够得出“0.8”>“0.6”,但对于如何思考的,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将“0.8”看作是8角,“0.6”看作是6角,因为8角>6角,所以“0.8”>“0.6”。同样,如果我们将“0.8”转换为分数810,将“0.6”转换为分数610,则两者大小如何辨析?基础好的学生,根据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数大,分子小的数小,很快辨析得出“0.8”>“0.6”。但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却说不出具体的思维过程。由此,我们从课前调研中发现,对于一位小数大小的比较,教学的难点在哪里?重点在哪里?很多学生都能够快速得出一位小数的大小关系,我们在课堂上还用不用去讲?从上述“0.8”与“0.6”大小比较来看,比较结果很多学生都理解,但对于比较的思维过程,学生们却表现参差不齐。可见,数学本身的逻辑性、抽象性、应用性特点,数学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认识“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辨。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从数学理性思维上,说清楚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关系,这应该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同时,考虑到一位小数本身大小的比较方法,教材上并未进行详细说明,仅仅是围绕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中进行辨析和思考。不可回避的是,对于如何理性的反思一位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应该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三、问题导入,呈现教学情境

从课堂教学设计上,最初的导入应该从问题入手,来构设“一位小数大小的比较”情境。我们先出示两张卡片,一张为“0.8”,另一张为“0.6”。请学生观察两者的大小,并提出为什么“0.8”大于“0.6”?有学生提出:8比6大,所以,“0.8”比“0.6”大。教师反问: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去思考,那“0.8”是不是也比“2.6”大?显然,学生说不是。哪该如何辨析“0.8”与“0.6”的大小。有学生提出:两个数的整数部分都是“0”,“1.6”的整数为“1”,“1”比“0”大,所以“1.6”要大于“0.8”,而对于“0.6”,“0.8”要大于“0.6”。由此可见,对于两个一位小数,在整数相同时,看小数位的大小;整数不同时,先看整数位的大小,即可分辨。又有学生提出:如果将前面的“0.8”看作0.8元,即8角;“0.6”看作0.6元,即6角,则很快就能得出“8角>6角”,即“0.8”>“0.6”。

串联接等名词的含义,并能够正确理解书本上的定理即可。而对于B层次的学生而言,要在掌握基础概念的水平上,解答出相应难度的课后练习题,并能够对较为复杂的电学问题有敏感的思路。而对于A层次的学生而言,不仅应该满足于课堂内的课本教学,也应该积极参与到课后的物理提优课程中,通过不同题型的练习,增加对物理学科的认知能力,从而提升物理综合水平。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提供不同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分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也要按照分层检测的原则来评价各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例如,在进行考试考核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的划分试卷难度层次。例如,在进行牛顿定理的考核试卷设计中。其中,对牛顿三大定理的基础概念理解题占据70%的板块,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对基本概念融会贯通,充分理解牛顿定理的原理以及应用场景,为今后学习更加深奥的力学知识奠定基础。提高类型的题目应该占据20%左右的分数,包括稍微复杂的应用大题以及选择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盲区,从而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提优类的题目应该占据10%的分数。对于C类学生而言,主要考核70%的基础内容是否达标,而对于A类学生而言,则应该在70%基础能力的基础上,要求學生突破10%的提优题目。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避免学生出现骄傲自满或者自卑的情绪。

四、结论

传统的中学大班教学模式难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升学压力。在此环境下,分层教学模式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物理作为重要的理科课程,物理教学是要与其他理科学科教师积极沟通,将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在检测学习成功的过程中,也要仔细核对考试题目难度,保证题目具有较高的区分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增强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信,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物理学习过程中,让物理教学的效率更高。

参考文献:

[1]徐小红.基于翻转课堂的中学物理教学设计及实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2]杨春兰.中学物理分层次教学的可行性分析与研究[J].金山,2010,(9).

[3]党宏哲.以网络课程辅助初中物理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4]刘阳.学科网站辅助初中物理隐性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设计理性思维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与优化方式探索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中的做法和反思
过氧化钠的性质及产物验证探究实验
浅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