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发展音乐教育在中小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19-04-08邸璐
邸 璐
(银川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宁夏 银川750001)
一、引言
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是重要部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对学生学习能力、心理健康、思维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强化音乐教育还能提高社会群众对音乐艺术的重视程度,对丰富其文化生活有重要影响。
二、发展音乐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必要性
(一)引导学生认识音乐教育价值
发展中小学艺术教育利于引导学生意识到音乐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这也是音乐教育体现的核心价值。学生审美能力不仅仅是简单的概念,其可融入学生情感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目标为让学生聆听、感受音乐,陶冶高雅情操,提高艺术修养以及审美能力。教育的过程让学生、音乐二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抒发情感,以上目的都是建立在学生审美能力基础之上,因此需要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其次,在音乐交流的过程中展现出社会价值。在音乐艺术中,不受地域、国家和语言等外在因素的限制,各种群体表演当中,展现的是演唱者之间的配合默契。当前,群众对各类艺术演出的需求较少,艺术演出在群众中发展相对困难,这一现状和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缺失有一定关联。发展音乐教育不但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沟通能力,引导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当中,而且还可提高群众对音乐的重视,提升群众对艺术演出的需求。
最后,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我国流传于世的优秀音乐作品数量较多,展现出我国文化的魅力。对中小学生开展音乐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掌握我国音乐发展史,不断传承音乐文化①。
(二)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必然需求
部分中小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较大,特别是面临升学考试的学生,学习负担相对较重,因此可能产生焦虑的心理,此时通过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疏导负面情绪。音乐教育和普通的学科教育不同,学生学习时需要身体的配合,在优美的旋律下,展开想象,形成创造思维,集中注意力,提高记忆能力。在学习过程,学生能够缓解紧张的学习心理。
同时,新课标倡导素质教育,音乐教育在其中优势地位明显。音乐教育重点是塑造学生人格与内涵,培养其审美能力,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人本教育理念下,需要关注中小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因此,音乐教育的发展不但能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而且对其精神生活的丰富以及完善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发展音乐教育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必然需求。
(三)解决艺术演出发展困难的必要手段
当前,社会群众对艺术演出的需求较少,导致艺术演出在群众中的发展面临困境。部分地区群众甚至没有艺术需求,这种现象不利于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形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的缺失存在一定关联。在教育体系中未能体现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导致社会群众对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足,部分家长群体难以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学生成长的益处,为其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
此外,从群众文化角度来看,音乐教育的发展对提高学生、家长、社会群众的艺术观念有推动作用,可促使群众文化的发展,激发群众对艺术的需求,提高群众文化水平。因此,发展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氛围,助力小康社会的建成的必要手段。
三、发展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
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重要阶段,此阶段学生情绪变化幅度较大,通过音乐教育可使学生陶冶情操,形成良好品格,控制自身情绪变化。因此,中小学校应高度重视音乐教育的发展,具体而言,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以下两个层面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层面
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角度来看,通过音乐课上的聆听、演唱、乐器表演以及音乐创作等教学方式,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感于心,导于行”等方面的教育,潜移默化净化学生心灵。同时还可利用音乐比赛、排练和演出等艺术表演形式,引导学生形成合作意识、进取精神,磨练学生意志,形成承受挫折能力。在教育过程对学生兴趣展开引导,多角度帮助学生克服自卑、任性等心理缺陷,形成乐观、进取、向上的人格。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一观点也是引导人们通过音乐培养品质。在《乐论》当中,荀子也提出“乐者,乐也。”指出音乐可以保持人们身心愉悦,满足情感需求。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可引入民间音乐,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深化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理解,激发其热爱祖国山河,向往美好生活,丰富学生精神世界②。
例如:在音乐教育中为学生播放《春江花月夜》,以其优美旋律将音乐鲜明的形象展现出来,为学生展现出美丽的画面,感受诗人张若虚所说“滟滟随波千万里”的景象;为学生播放《二泉映月》的凄婉旋律,让学生体会艺人心中痛苦和忧伤;通过《百鸟朝凤》,以鸟声和欢快的节奏,呈现出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学习层面
发展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的智力开发有重要作用。在音乐教育下,调节学生大脑生理机能。研究表明,音乐家大脑左半球的容量远远高于普通人。当前中小学教育重视语言分析,大部分学生习惯使用左脑思考。音乐教育可激发右脑兴奋,改善右脑抑制状态,促使中小学生左右脑均衡配合,提高学习效率。在音乐教育过程,歌词、乐谱等学习需要学生展开记忆和联想,激发其产生心理、思维等活动,增加记忆能力。音乐中优美的旋律、对称的结构、内容情感等能够直接激发学生感官,放送身心、激发联想,启发其创造思维。例如:数学家拉格朗日受到教堂音乐的启发,产生使用“变分法”求积分极值的思维;纽兰兹(英国)著名化学家在“八度音阶”启发下,找出原子量递增规律,进而创作出“八音律元素表”。以上案例表明实施音乐教育不但能对学生在学科方面的创造力产生影响,而且还能提升其艺术素养,是培养“全能型”、“创造型”人才重要途径。此外,为中小学生举办丰富的音乐活动,对培养其集体意识,丰富校园生活、提升审美能力有重要帮助。
四、音乐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发展策略
(一)提高音乐教育重视程度
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今天,人们更加向往丰富的精神生活。音乐艺术作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在群众对艺术表演方面的需求有重要影响。同时在中小学生成长过程,音乐教育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应提升对中小学生音乐教育的重视。教育部门以及各级中小学校应使用有效引导策略,在中小学开设音乐类课程。例如:为中小学校配置音乐教学过程需要的各类硬件设备、乐器等;鼓励音乐教师定期参加教学能力培训,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研究课程改革对音乐教育的要求,努力学习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以及专业水平,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时,中小学校也应定期举办家长会,向家长传达音乐教育对学生发展的益处,促使其转变育儿观念,重视音乐教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高度的支持,培养其学习音乐的兴趣,供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家长对音乐教育的意识直接影响社会群众对音乐教育的态度,提高群众对艺术需求。通过学校教育,将音乐教育理念传播到社会当中,扩大教育范围。
(二)构建完善教育体系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完善教育体系的构建。音乐教育不应局限在义务教育阶段,还应将其延伸到高等教育体系当中。在教育体系中,音乐教材的设置是重点内容,在设计过程应结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展现出教育的阶段性特征。同时,还应根据学生所处地域特点,展现出内容的多元化,在教学环节重视实践。结合校本课程资源和地方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展开课程开发,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
(三)把握教育目标之间的联系
新课程标准中,音乐学科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即情感、过程、技能。三者之间关系为,通过教学过程搭建学生音乐技能掌握平台,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念。在实际教学环节,教育者应把握三者之间的联系。音乐教育的本质为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因此需要通过情感教育实施美育教育。而音乐技能是学生欣赏、学习音乐的基础,教学时应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掌握技能。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传授学生学习方法,为其打造轻松的课堂环境,主动学习乐理知识,掌握音乐学习技能。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之后,思维受到启发,形成高尚的艺术情操,健全人格。与此同时,在音乐教学环境下能够开阔学生艺术视野,提高欣赏能力和创在力,逐渐丰富内心情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③。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课程改革逐渐深入过程,加速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但是要促使音乐教育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教育部门、教育者、家长等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设置完善的教育体系,创新教育过程,发挥家校共育合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高效学习音乐知识,全面提升音乐素养。
注释:
①常慧.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问题及建议[J].戏剧之家,2019(26):184.
②刘毅,黄美锐,李陈冰.试论音乐教育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影响[J].北方音乐,2019(16):149-150.
③李永贞.“春蜂乐会”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J].北方音乐,2019(10):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