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职书法课程教学研究

2019-04-08刘荣军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书写书法思政

刘荣军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004)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重要园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健康成长,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衡量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工作的价值追求和目标要义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学生高尚的灵魂,教育学生明白知识为谁所学、为什么目标奋斗、成才之后为谁服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成长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书法课程思政理念概述

“课程思政”是相对于“思政课程”的育人模式提出来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课程思政”是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融入所有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教育教学中,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挖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①基于此,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中需要强化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精粹,它以汉字书写为艺术表现形式,在书写过程中通过优美的线条和生动的造型以及笔墨的浓淡变化展现其特有的艺术魅力。②作为中华传统艺术形式,书法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殡葬专业为适应市场的需要将书法课程设立为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掌握汉字的书写技巧,以适应殡葬服务中常用的挽联、挽条、挽幅、挽幛、奠文等的写作需要,同时把书写升华为艺术,满足民众的审美需求。书法不仅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还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同时期文化的积累,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有许多精髓思想与民族精神值得我们深入发掘并发扬光大。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深入挖掘传统书法中的思想政治资源,与书法教育有效地融合起来,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到不仅要学习好书法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三、书法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方法

(一)临摹—让学生守法度,知规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党的团结统一,不仅要靠共同的理想信念、严密的组织体系、全党同志的高度自觉,还要靠严明的纪律和规矩。”规矩意识是一个人的思维习惯,一种人格修养和人生态度,更是一种良好的品格。古人知规矩,守规矩,学书法也要严守书写规矩和法度,米芾《海岳名言》如此说:“圣人作则,制为规矩。故曰规矩方圆之至。”③

历朝历代的书法家都是从规规矩矩学习前人书法开始,经过长时间的临摹练习,才能守正出新。清代朱和羹在《临池心解》说“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说明了临摹前人的重要性。张旭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中评价他的字“虽千状万变,虽左驰右骛,而不离绳矩之内。”④怀素狂草大家,但书写也是严守規矩,明代项元汴《论书》说怀素:“出规入矩,绝狂怪之形。要其合作处,若契二王,无一笔无来源。”足见其书法的法度与规矩。书法教学就是要学生在临摹中遵守书写法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执笔—教育学生人正则书正,书如其人

中国书法强调书品与人品的统一,学书先学做人,把书家的艺术水平和道德情操同时加以权衡。柳公权因穆宗怠于朝政,以书喻政,劝他“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明项穆《书法雅言》:人正则书正,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正人心所以闲圣道也。”⑤苏轼曾说:“古之论书者,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意思是说,在评论一个人的书法时,要考量他的道德品质,如果道德品质不好,即使字写得好也不珍贵。他甚至提出见其书而厌其人的观点,“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⑥清代松年在《颐园论画》中就曾写道:“历代工书画者,宋之蔡京,明之严嵩、爵位尊崇,书法文学,皆臻高品,何以后人唾弃之,湮没不传,实因其人大节已亏,其余技更一钱不值矣。”指出他们虽然书艺高,但人格为人所不齿,结果人书俱废。现代书家林散之也说过学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反映了人们历来对书家品德的重视。学生了解这些,就可以史为鉴,在学书及做学问时先学做人,加强人格修养,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书写——教育学生学书要持之以恒,全神贯注

书法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习书法的过程是磨练人意志和毅力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明确学习目的,坚持不懈苦练,才有收获。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解缙《春雨杂述》记述了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钟繇入抱犊山十年,木石尽黑;康里巎巎每天办理完衙门的事务,写一千字才进膳,就连唐太宗皇帝也是“简版马上字,夜半起把烛学《兰亭记》。”古人写字用心很深,“以箒濡水,学书于砌,或书于几,几石皆陷。”⑦朱履贞《书学捷要》描述钟繇居则画地,卧则画席,如厕忘返,拊膺尽青;智永和尚登楼不下,四十余年。⑧宋朱长文《续书断》记载宋太宗“万机之暇,手不释卷,学书至于夜分,而夙兴如常。”最终“巧倍前古,体兼数妙,英气奇采,飞动超举,圣神绝艺,无得而名。”⑨书法学习必须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绝虑凝神,心正气和。正是在一笔一画的书写练习中,使学生获得韧劲与耐力,形成锲而不舍、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四、赏评——让学生理解文以载道,书亦载道

书法是汉字书写艺术,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汉字从图画、符号到结绳为字,到大篆、小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的逐渐形成,书法以它独特的线条造型和表现形式将汉字推向了艺术的高地,“玄猷冥运,妙用天姿,追虚捕微,鬼神不容其潜匿,而通微应变,言象不测其存亡。”⑩同时书家通过书法表达他们内心思想的真情实感,历代名家书法作品,都是文辞精美的文学名篇。王羲之《兰亭序》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茂林修竹,清流激湍。”语言清新朴素,自然流畅。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则纵笔豪放,一泻千里,沉痛悲愤之情,溢于笔端。“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字里行间,忠臣烈士,道德君子,使人畏而爱之。苏轼《黄州寒食帖》曰:“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纵览中国书法历史,每一位真正的书法大家也是做人的典范,其人格熠熠生辉。唐书法家颜真卿在国家、民族遭遇叛乱的危难时刻,他奋勇直前,大义凛然,“秉节就死。”后人评价其作品时说:“英烈之风,见于笔端。”宋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说颜真卿,“可谓忠烈之臣,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南宋岳飞书写的《出师表》,充满着抗敌御侮、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气节。戚继光也是一名书法家和诗人。“奋臂千山振,英声百战留。”他的书法气势奔放,有一股英雄豪情。林则徐是人们盛誉的政治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敢于对抗外国侵略者,是清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曾为激励士兵军官的爱国之心,挥毫赋写新联一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挂于校兵场的演武厅之内,足见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浩然正气。学生通过字里行间的书法语言感受到书家的精神,体会到作品内容所彰显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到一种家国情怀。从古至今,历代书家都是把当时代的政治文化、个人的情感及时代的使命感充分融入到书法作品中,以书载道,以文传道,体现出了作者高尚的人格精神。

五、创作——教育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习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书法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学习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要学会创新,敢于创新。“凡书通即变,得书中法,自变其体,以传后世,具得垂名。”意思是说历代书法家都是在继承前人笔法的基础上,集众之长,自成其体。明代书法家项穆说: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说明了创新的重要。

六、结语

总之,通过书法课程思政的教学渗透,学生在掌握书写技能的同时,深入了解书法艺术的道德真谛:要守规矩,会做人,有毅力,拥家国情怀,学会创新等。从而培养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对书法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继承和发扬书法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注释:

①焦福维.“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书法教育新思考[J].书法教育,2018(04).

②张保德.把德育融人书法教学中[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04).

③米芾.海岳名言.

④(宋)黄伯思.东观余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⑤(宋)项穆.书法雅言[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⑥(宋)苏轼.评书.

⑦(宋)解缙.春雨杂述.

⑧(清)朱履贞.书学捷要[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⑨(宋)朱长文.续书断[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⑩(宋)张怀瓘.书断.

猜你喜欢

书写书法思政
Unwritten 尚未书写
书法
书法欣赏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书法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用什么书写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