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资源在高校学前专业美术教育中的融入探研
2019-04-08王倜
王 倜
(长沙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410000)
一、民间艺术资源在高校学前专业美术课程中的融入现状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社会对民间艺术的关注度显著提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开办逐渐增多。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质量把控上还是有所差异。
(一)从事研究性民间艺术的教师不足
一些幼儿园,缺乏具有民间艺术研究背景的教师。从事该学段教育的教师一般毕业于学前教育,部分专门针对美术开展教学活动的校外机构会配备美术学专业的教师,但他们往往没有参加过民间艺术方面的专门培训或文化背景。因此,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民间术资源的独特价值,但限于知识结构的不足,将民间艺术教育理念整合进课程只能流于表面,难以深化。由于民间艺术资源在美术教育方面的开发难以取得成效,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教师不足,有关民间艺术教育的学习观摩活动就会相对较少,涉及民间艺术教育的案例也较少。
(二)教育资源选编困难
虽然民间艺术以地方民俗为依托,是一种生活艺术,但城市化的快速进程让儿童离生活越来越远,各种电子、数码玩具替代了田野、小溪,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城市儿童往往缺少接触民间艺术的机会和环境。另外,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社会的思维方式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一定的矛盾,选择儿童容易理解、接受并且有强烈生活体验的地方民间艺术资源进行生态式美术教育面临困境。
二、高校学前专业美术课程中融入民间艺术的价值
自觉发掘中国民间艺术传统审美资源,是民间艺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发展的需要。将民间艺术饱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资源与当前高校学前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在当前多元文化碰撞的情况下彰显国人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在实行终身教育的形势下,学前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开端,把民间艺术中可以用于学前专业美术教学的部分加以利用,通过教学影响幼儿教师,进而影响到幼儿学生,有助于幼儿从受教育之初就形成文化自觉。
(一)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民间艺术是文明传承和延续的重要部分,随着时代的变化,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受到了极大冲击,很多民间艺术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一部分优秀民间艺术面临着即将消失的境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与民间艺术的结合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民间艺术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地区的民间艺术有很大的区别,在甘陕一带流行剪纸窗花,而到了云贵川一带剪纸窗花少见,蜡染、扎染却很普遍。这些民间艺术有着传统文化基因,学习民间艺术对于丰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审美资源,提高其审美能力有极大意义,也有利于其对传统文化的审美内涵的把握。从这种结合了传统民间艺术的美术课中,幼儿教师能够学习到相关知识,并运用到未来的实际教学中,这不仅使得幼儿形成文化自觉,更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从美术教育的角度说,地域性文化资源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要从对生活地域文化的热爱开始。了解所在地域的民俗文化,是学生认知自我的一个重要途径。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古老淳朴的创作方式往往带有浓郁的原始本真性。探索地域性民间艺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初始样貌、先民创作的原始动机,甚至能使其思考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体系的本源问题,从而触发学生本源意识形态
(二)促进生活与艺术的无缝对接
在调查与认识民间艺术的生存状况和沿革规律时,往往以地方民俗生活为语境。民俗活动是民间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地域和民族在日常起居、岁时节令、民间信仰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不同。民间艺术是民间风俗的一面镜子,也有人将民间艺术称为“民俗艺术”。将美术教育放置在民俗生活的语境中,可以令学生对审美有更多生活体验的联想,具有重要的价值。发源于人类早期文明的民间艺术,在观察和表达方式上沿用的质朴天然的方式,反映了某一地域集体本质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感情,是与生活结合最紧密的一种艺术形式。民间艺术在长期历史的积淀中,形成了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朴素、直观的图像阐释。它将一个地域的先民如何与自然命运抗争的心路历程用独特的艺术手法记录下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三)有利于拓展美术教学的范围
从专业角度出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即将从事幼儿的教学工作。作为幼师本身而言,他们以何种态度对待民间艺术、掌握的传统民间艺术的多寡,将会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对于幼儿美术教育主要落实在简笔画、手工等课程,长此以往,学前美术教学有可能出现僵化的情况。幼儿园需要的幼儿教师不仅是会简笔画、手工,而是需要更多有人文情怀,有传统美术素质的幼儿教师。对民间艺术中的美术元素的提炼、学习,使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中不仅有简笔画、手工一类的课程,还会出现融入传统文化、将民间艺术中美术元素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要求相结合的一类新课程。
(四)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相互交流
民间艺术有一定的审美性、趣味性,能拓宽学生视野。民间艺术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来说,其审美角度和审美特点有极大的区别。从这一角度上看,学习民间艺术可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影响也会延伸到幼师的教学工作中,可以促进学前教育美术教育和舞蹈教育、音乐教育之间的交流。这种综合性的教育,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常常是独立于音乐教学、舞蹈教学,然而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教学中往往是将三者融合在一起。民间艺术例如赛龙舟等包涵了美术、音乐、舞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把三门课合并教学,相互加深融合和理解。如把赛龙舟的形象用绘画或是剪纸等造型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舞蹈的角度去解析标准动作、配合音乐,可利用剪纸龙舟形象进行表演,如此正符合三课融合的要求。
三、高校学前专业美术课程中融入民间艺术的策略
(一)组织学生欣赏民间美术,开拓学生视野
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民间美术资源,首先就要让学生直观了解民间美术的形式和内容,让他们通过最直观的感受来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发现和感受更多美的事物,使学生能够提高自身对美的感知能力。教师要始终做到让学生成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能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准备。教师可以让学生真正地走入民间艺术的繁盛地,感受当地的文化特色,在与当地民众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美。教师只需把握好教学的主旨和中心,学生在体验的过程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拓展视野,学会评价和分析作品。
(二)指导学生分析民间艺术特色,提升学生审美水平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缺少自主分析的能力,教师就需要在引入民间艺术资源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美术作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在了解民间艺术资源的基础上,能够将民间艺术的特色进行评价,逐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教师只需从浅到深,与学生多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从而使学生对于民间艺术资源有更深刻的印象和更进一步的了解。
(三)鼓励学生参与民间美术创作,增强学生的创作体验
在课堂上,教师往往是根据课本上的素材进行临摹,学生的创作性和自主性往往受到限制。实际上,利用民间美术作品能很好地增加学生创作的体验,并且真正地运用到生活中,感受美。
四、高校学前专业美术课程中融入民间艺术的实践
(一)组织编写不同地区的民间美术教材
在高校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作为实施教学工作的依据,也是学生开展学习的基础。要将民间美术元素融入高校美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就必须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美术编写教材,这是民间美术进入高校美术课程教学的基础性的一步。因此,高校美术院系要积极组织民间美术艺人及时编写本地区具有特色的美术教材,教师可以借助民间美术教材让学生充分感受民间美术文化,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系统化地掌握民间美术知识。
(二)积极配备民间美术教学设备
将民间美术和高校美术课程教学相结合,不能局限于美术理论教学,还需要开展民间美术欣赏课与民间美术技能实践课教学。高校美术教师需要强化实践操作教学,如带领学生制作民间面具、参观民间美术作品展等。综合性美术高校要组建民间美术教学教室,配备高质量、高性能的教学设备。同时,高校可以探索与民间美术工作室的合作模式,组建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充分地应用民间美术资源。这样能够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民间美术之美,也能促进民间美术的产业化发展。
五、结语
中国民间艺术如灿若繁星,从古至今在满足生产劳动需求的同时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其中饱含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我们应当传承其内在价值,构建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
明确民间艺术美术元素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价值,民间艺术中传统文化部分对高职学前美术教育的意义,民间艺术中美术部分融入学前美术课程对未来幼师对幼儿的教育影响。这对于当前的学前美术教育来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议题。充分把握民间艺术中美术元素的教育价值,将其融入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之中,不仅仅对于即将步入幼儿园工作的教师来说意义重大,对于他们未来的教育对象也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