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虚拟现实方向课程建设思考
2019-04-08骆阳
骆 阳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230000)
一、引言
近几年VR技术的发展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促进了各类相关专业的发展,有的学校在艺术方向,在数字媒体、或者动漫专业开展了虚拟现实方向,有的学校在计算机方向开展的虚拟现实方向。今年教育部正式宣布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设置“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很多学校积极申报,将大大弥补人才缺口。
二、依托学情,合理开设课程
制作VR作品,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用户需求的能力。在主流引擎uni ty交互功能开发能力,三维模型、动画的设计与制作能力,全景图片、全景视频的拍摄和后期处理能力。一个完整的VR作品,知识涉及面广,培养VR方向人才,要求我们培养出既懂艺术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上既有需要有基础课程模块的素描、色彩、动画制作,又需要有核心课程教会同学们制作虚拟现实产品所需的技能操作。如果课程方向不够细化、模块内容设置针对性不强,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精确,学生就业难。核心课程三维模型、VR引擎、VR项目制作应贯穿整个课程体系,按照“岗位需求→项目任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流程穿插开设相关课程,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艺术方向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中,我校高职学生来源是文理科生,没有绘画基础,鉴于虚拟现实方向所涉及的职业技术能力,在一年级课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言基础、逻辑思维能力、专业设计软件的操作能力。如,开设设计基础、手绘基础、3D基础、C#基础、图形制作、图像处理等课程,使同学们对本专业有一定的理解,并容纳一定基础能力好、对学习感兴趣的同学在工作室跟着二年级同学一起学习、完成项目。
三、定义特色,发挥课程效果
设计一个VR作品和做一个动画一样,我们首先得根据这个主题策划剧本,VR作品中我们可以是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或是第三人称,是我们来当主角还是我们是目击者参与者,在剧本中我们需要写出详细的交互方案,这样才方便小组成员讨论可行性。在课堂上,小组中我们可以给每个人安上一个身份,是美工、是策划、是开发还是其他岗位,学生找到自己擅长的方向才会更有兴趣完成作业。同时,这个作业也不能是独立的,可以由几门专业课老师同时布置,假设我们围绕本土特色策划一个关于仙人洞牡丹仙子的作品。在学期最后的大作业中,《场景设计》课交该作品的电脑手绘场景,《MAYA基础》课交该作品的人物模型、《3D高级》课交该作品的三维场景模型,最终整体的VR呈现是作为《unity实操》的作业上交。这样环环相扣,每门课程的内容都有涉及、每门课程的老师都有监督,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学生在开发作品时,要知道自己的作品会搭建在什么样的产品上,充分利用不同设备的特点。每一个专业,都是为了服务社会,服务地方,每一个课程,都是为了支撑专业知识。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一个旅游景点、一则传说故事、一位历史名人、一句有趣的方言,都可以成为我们的主题。只有真实可靠,丰富可采集的素材,才能真正取得专业效益。
四、赛训融合,紧跟行业趋势
由于学生在校期间能力水平不高,很难接到社会项目,大部分的项目来自教师的自拟定命题或是教科研项目,实践训练任务往往不够细致,学生在参与实践时只是完成目标,不能接触真实的企业项目,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衔接,学生真正感受实战项目的机会少,不能真正起到实操的作用。自VR方向的兴起以来,每年有很多和虚拟现实相关的赛事,有做全景视频交互的,有做场景交互的,方向不一,主题不一。大部分的竞赛项目主题由行业、企业专家和高校技术骨干共同商议确定,可以体现最先进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要求,从中了解行业趋势和发展方向。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中指出:大赛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有效延伸,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VR虚拟现实作为新兴专业方向,职业技能大赛给予了一个肯定的答案,代表了国家的关注度,明确了虚拟现实方向的定位,告诉了我们应怎样培养满足社会所需的实践和综合素质能力较高的技能型人才。引发教师对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的修订和改革思考,不断提升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