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2019-04-08杨晓霞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美术专业个性化人才

杨晓霞

(沈阳大学 美术学院,辽宁 沈阳110044)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美术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模式,首先是打破专业之间的界限,开放教学环境、教学空间,使学生在大学校园内,就能学到更多的美术专业的知识,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有利条件。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的选择专业方向进行学习、研究,探索专业的知识,为踏入社会积攒足够的能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具体做法分两种,一种是课上教学。就是学生在掌握了本专业的知识结构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到其他系、其他教学空间去学习某个专业的课程。在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制作、实践,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热情的接纳,一视同仁的进行指导,使学生有归属感。另一种方法是课外教学,可以集中选修,可以间断的学习。

新教学形势下,课上的教学课时减少,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由自己支配,很多学生想学习一些本专业以外的知识,针对这一情况,指导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辅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国外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就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喜欢的老师进行学习,这样的结果,就是能培养出在某个领域具有探索精神、具有顶尖科研水平和超强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教学改革的创新之处

美术专业的艺术性、特殊性、审美性、实用性等等,与整个社会有着必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本校园内,实现这个目标,是教学理念的问题。除了专业的指导教师之外,更重要的是机制的改革和实施。通过实施、深化此项教学改革,使此项教学改革成为符合国内先进教学理念的新教学模式。

本项目的特色之处就是突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把理论研究、实践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整合学校资源,使专业的单一性,变成专业的融合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绘画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以专业为主。一般情况下,造型能力比较强。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有更多的需求,已经不满足于本专业的知识。因为本身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有的时候,利用业余时间,会到校外学习电脑软件设计等。设计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对自己未知的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经常会到绘画专业的工作室,进行参观。遇到熟悉的老师、同学,会主动的请教、学习,对绘画专业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课余时间,也在进行绘画研究。这就为本项目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项目的教学改革研究,弥补了学生的缺憾,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条件。极大的压缩了学习的成本,使学生在本科学习范围内,掌握多门专业知识和技能。开放工作室,使学生如鱼得水。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条件,师资力量、专业设施等等,使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整合教学资源,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等。此项教学改革,是未来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发展的趋势。

三、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果

经过2年的改革创新实践,美术学院已经探索出一条符合学院未来发展途径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确定了依托各个工作室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的具有前瞻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经过教学改革实践,美术学院已经整合扩建了20多个教学工作室,根据工作室性质的不同、方向不同进行划分归类,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其中包括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创新教研室;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就业基地;学生进行艺术实践岗前培训的训练营;根据市场动向为企业培养人才的工作室;进行品牌设计根据社会需求服务地方文化产业的工作室;有注重素质培养的工作室;有注重专业实践的工作室;有传承创新研发的工作室;有培养学生艺术实践创新能力的工作室等。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与就业技能,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

众多工作室已经建成,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跨专业、跨学科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开放工作室的教学资源,使在校生任意的支配自己的业余时间,快乐的学习,掌握多门艺术技能,真正实现多元化的发展,为自己走入社会,汲取知识的营养,丰富自己的内涵,成为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语

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前瞻性和科学性;论述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处;全面客观的展示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成果。使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具有更多的可行性和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猜你喜欢

美术专业个性化人才
人才云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课改下美术专业班教学及管理的探究
作品赏析(3)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屈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