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与“工匠精神”研究综述
2019-04-08刘芬芳
刘芬芳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传承“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现在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其寓意不仅在于重温传统,更在于在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中形成弘扬与重塑“工匠精神”之风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目前学界对“工匠精神”的含义、时代表征、现实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下面结合前辈先贤的研究成果,对“工匠精神”的各方面研究现状一一进行评述。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结合古典经籍、中外手工业发展历程,学界对于“工匠精神”内涵的解读,大致有如下五种不同说法:
一般而言,学界通常将“工匠精神”视为职业精神的范畴。王丽媛认为,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人员在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①章文赞同此说法,指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传统手工艺技艺,其灵魂是匠人专注、追求完美的造物品质。②李宏伟、别应龙认为,“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③程大利也曾指出,“工匠精神”实际上“愚公精神”,是认真工作、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这种精神下会引发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状态。④
随着时代发展,工匠的定位人群不仅局限于手工业者,而是有着更加广泛的人群定位的新时代工匠,“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得以深入延展。臧志军认为,“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努力去发现问题,并通过亲身实践来解决问题的文化。⑤李砚祖认为,“工匠精神”实质上是指一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追求精工精致的精神,它不唯独“工匠”所有,而是一种人类通过不断学习、创新积累把工作做好的基本精神和保证。⑥党华概括指出,工匠精神是通过“工匠”这一长期受到文明熏陶和专业训练的群体所共同体现出来的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包含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三个层次的内涵,适用于一切造物的所有劳动者,已成为所有普世从业者共同的职业追求。⑦肖群忠、刘永春认为,工匠精神是在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具体包含“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三个方面内容。⑧姜汉荣认同肖群忠、刘永春两位学者对“工匠精神”的定义,并通过对日本3000多家长寿企业的分析,指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具体表现为“匠心”、“匠术”和“匠德”三个方面。⑨
张迪从中国手工业发展演变的四个历史阶段着手,归纳指出“工匠精神”是一种态度,包含着对工艺事业的执着与坚守;更是一种信仰,需要不断的认知、感悟、发掘和践行。⑩
刘志彪认为,工匠精神是一个多角度理解的范畴。从供给方面来看,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细节的精神;从需求方面来看,是指满足消费者挑剔的需求,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和性能;从行为方式方面看,是指做事情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孜孜以求的长期化行为。⑪
具体就中国艺术而言,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表示,“工匠精神”实质上是提倡“不懈追求,甚至超越一流目标、一流水准、一流质量”,“工”指“认真下功夫、一丝不苟、永不满足”。⑫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工匠精神”不是纯技术性的工匠,而是有批判的能力,有使命的担当,有哲学的思考,有诗性的品质。⑬
二、“工匠精神”的时代表征
关于“工匠精神”的时代表征,学界已有相关研究。薛栋认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强而力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走出个人的“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即“善美境界”的价值追求、“德艺兼求”的价值表征和“心传体知”的价值实现。⑭章文总结表示,“工匠精神”的特质主要表现在:精益求精和耐心、专注、严谨两个方面。⑮
郭清从中外制造业发展历程中总结经验,认为现代发达国家倡导的工匠精神具有如下两个特征:对产品的精益求精以及内在追求卓越的心态。⑯查国硕指出,“工匠精神”的价值表征还表现在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超越、创新的改造精神、归于自然的哲学取向。⑰李任从传统技艺的传承角度深入思考,认为工匠精神在传统技艺世代相传的关键在于:刻苦钻研创新的精神品质、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和敬业诚信的道德品质。⑱李宏伟和别应龙认为工匠传授技艺意会知识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把专注、细致、耐心、冷静、果敢等精神品质和忠诚、诚信、友善、仁爱、务实、奉献、敬业等伦理价值传承;而学徒追求臻美的“造物”精神后,自然而然的在相互间掀起了刻苦求学、比试技艺、竞争上游的优良学习风气以及尊师重教、恭勤养德、以技治业的职业伦理。⑲刘建军指出,工匠精神特性在其自身活动中始终存在,特别是在工匠的劳动达到更高境界而产品也产生更大影响之时和在工匠劳动变得更加艰难时更加明显。⑳
三、“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关于“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学界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肖群忠、刘永春排比了中西文化视野下的工匠精神,总结归纳认为,“工匠精神”的精神理念与工作伦理观念中包含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而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它是优良制造的灵魂所在,有助于工作主体自我价值的实现。㉑李砚祖指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在本质上都与精工精致相联系,重提工匠精神,对各行各业面临的发展、转型升级问题而言是一种精神保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㉒刘建军研究发现,随着现代工业发展日益呈现出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新趋势,一定程度上重复了手工劳动的某些特点,并为工匠精神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那么,“工匠精神”的倡导不仅有助于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而且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一致,体现出了劳动者,特别是普通劳动者的价值,对于纠正当前一定范围内存在的轻视劳动特别是轻视普通劳动者的不良风气具有重要的意义。㉓姜汉荣也认为,“工匠精神”应该成为一种全民价值观,人人当“执事敬”。㉔
四、“工匠精神”与艺术人才培养的探索
经过现代社会转型对“工匠精神”的洗礼,“工匠精神”趋于式微。当今社会,如何重塑“工匠精神”,成为学界重点研究的问题。
日本工艺理论家柳宗悦曾指出,美的兴衰与社会之兴衰在历史上是同步的,“工匠精神”的审美重建首先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㉕著名长江学者刘志彪在其《构建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一文中也谈及,工匠精神境界的生成需要自上而下的宏观建构,从而为其提供良性环境和积极正确的导向。㉖肖群忠,刘永春更加具体的指出,重塑“工匠精神”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工匠精神”得以孕育和传承的文化环境和制度土壤,并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崇拜技术、热爱劳动的价值体系。㉗
从重塑“工匠精神”的主观能动角度着手,李宏伟、别应龙指出培育工匠精神需要传承杰出工艺大师、工人技师榜样,引领工匠精神示范,将“工匠精神”的意志精神和道德品质传承、发展下去。㉘查国硕认为,工匠精神的成长模式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能被促动从事一些事情的行为水平、更富创造性革新精神的态度水平、基本信仰和信念水平。㉙
秦宗财以芜湖铁画工艺的发展为例,分析了铁画独特的工匠精神主要从对手工艺术的信仰与执着追求、面临困境,积极寻求艺术创新、艺术家的相互尊重和包容,不同艺术间的学习和融合、注重艺术人才的培养四个方面持续和完善。㉚潘鲁生主张,艺术教育一定要坚守文化的维度、生活的维度、专业的维度。重视传承,振兴中国艺术传承的文脉,要重视实践,提升设计与生活的关联度,倡导生活美学。要回归艺术基础教育,重视早儿童期的艺术和创意教育㉛。
关于在艺术创作领域持续发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而言。邵大箴曾说过,文化艺术创作,迫切需要在精神层面重塑“工匠精神”,执着探索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艺术家不能满足于发挥个性、灵性、想象力、创造性,还要有扎扎实实的功力。㉜冯远指出,单凭灵感、才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成全艺术,但难以成就真正的艺术,“工匠精神”对艺术创作的特殊意义就在于追求“熟后生”的境界。㉝定舟也认为,中国文化艺术从来不乏“工匠精神”,中国艺术繁荣之路需要大批踏踏实实的“艺术工匠”,只有当艺术创作者精于技、专于道,才会养就一批批真正的艺术家,诞生真正的时代艺术精品。㉞
就艺术领域而言,章文认为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工作室制度与导师制双管齐下的培养机制、以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塑造模式和以孵化器为形式提供技术保证。㉟邵大箴则指出,艺术家要加大技艺练习强度和投入,有灵性、有修养、有品格,对生活问题敏感,对历史、现实了解深刻,有充分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㊱许江也曾说过,艺术创作要做到“劳作上手,读书养心”,手不离卷,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经常实践。㊲李宏伟和别应龙认为要针对职业伦理观念特点,开展相关伦理研究,编制特色教材,供大学课堂、相关入职培训机构使用。把工匠精神形成的刻苦钻研、敏而好学、勇于创新等实践精神,在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师徒传授中所形成的爱岗敬业、守时守法、敢于担当等职业素养,以及在工匠精神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意志坚强、诚实 守信、乐于奉献等道德品质传承、发展下去㊳。
综上所述,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发展历程、时代表征和现实意义等方面,学界已做了相关研究,为后人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研究成果略显笼统和碎片化,关于“工匠精神”在艺术教育领域的深入融合研究十分薄弱,尚无专门论著,这为未来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发展空间。
注释:
①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②⑮㉟章文.基于传统“工匠精神”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15(03).
③⑲㉘㊳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08).
④㊱㊲续鸿明,梁毅.艺术界亟需怎样的“工匠精神”[N].中国文化报,2016-3-20(001).
⑤臧志军.两种“工匠精神”[J].职教通讯,2015(28).
⑥李砚祖.工匠精神与创造精致[J].装饰,2016(05).
⑦党华.“工匠精神”的审美观照和境界生成[J].中华文化论坛,2016(09).
⑧㉑㉗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06).
⑨㉔姜汉荣.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内涵解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
⑩张迪.中国的工匠精神及其历史演变 [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⑪㉖刘志彪.构建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 [J].中国国情国力,2016(06).
⑫⑬㉜㉝续鸿明,梁毅.艺术界亟需怎样的“工匠精神”[N].中国文化报,2016-3-20(001).
⑭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
⑯郭清.继承传统工艺精华 培育现代工匠精神[J].理论与当代,2015(07).
⑰㉙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07).
⑱李任.论工匠精神与传统技艺的传承[J].荆楚学刊,2016(04).
⑳㉓刘建军.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㉕(日)柳宗悦.工艺之道[M].徐艺乙(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㉚秦宗财.工匠精神与芜湖铁画艺术的发展[J].创意与设计,2016(04).
㉛房天男.艺术设计呼唤“大国工匠”[N].人民日报,2016-12-15(005).
㉞定舟.艺术创作的工匠之思[N].光明日报,2016-5-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