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黄庭坚诗学理论与周邦彦词创作的关系

2019-04-08翟怡秀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周邦彦崇文书局

翟怡秀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一、引言

谢桃坊先生在《中国词学史》中提到:“宋词与宋诗在题材韵味方面都迥然相异,反映了宋人人格的分裂,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间接的联系。例如在宋代诗坛上形成过一个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而在词的创作领域中则出现了周邦彦、辛弃疾、姜夔等词人,虽然他们都有各自的风格,但在用典和融化前人诗句这一艺术手法上却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江西诗派的影响。”①

关于黄庭坚及江西诗派对周邦彦词创作的影响,目前学界只有几篇论文,其中,任竞泽的《论“江西派”文学思想对周邦彦词创作的影响》分别从周邦彦与苏轼文人圈及江西派人士的关系、论词杂著对周邦彦创作的评价与黄庭坚诗论词论的相通之处、以及周邦彦在创作风格上与杜甫的渊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周邦彦的文体学思想——兼与杜甫、黄庭坚的文体论进行比较》是任先生的新作,主要探讨周邦彦的文体论与杜甫、黄庭坚等人文体观念的关联。此外,申慧娟的《论周邦彦词的櫽括与江西诗派创作理论之关系》重点分析黄庭坚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②理论对周邦彦櫽括词的影响。

笔者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从沉郁顿挫的风格、炼字用语的脱俗、腾挪跌宕的章法等微观层面进一步探讨对周邦彦词作与黄庭坚诗论的相通之处。

二、沉郁顿挫的风格

元符元年,黄庭坚在戎州贬所写了《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表明自己的诗学观念:“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③黄庭坚此次遭贬的直接原因是因修《神宗实录》引起的文字狱。在《答洪驹父书》中,黄庭坚指出苏轼文章的“短处在好骂”,告诫外甥“慎勿袭其轨”。④他的“这种观点反映出宋代士大夫趋于内敛的创作心态,更反映出北宋后期严酷的政治气候中诗人们的畏祸心理”⑤。但黄庭坚并不轻视诗歌反映现实和批判社会的功能,在《胡宗元诗集序》中,他提出“谓其怨邪,则其言仁义之泽也;谓其不怨邪,则又伤己不见其人。然则其言,不怨之怨也”;黄庭坚对这种“不怨之怨”表示赞同,并进一步说明:“其兴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⑥

虽然黄庭坚直到五十四岁才明确提出“情性”说的具体理论,但他早期的许多诗歌都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在具体创作实践中,黄庭坚主张通过比兴寄托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在黄氏的诗学体系中,情性说和兴寄观是其与传统诗学和诗歌艺术传统取得深层联系的两大根脉。”⑦在《与王观复书》中,黄庭坚用“兴寄高远”称赞王观复的“新诗”⑧,表现出对此种创作方法的认可。

在《古风二首上苏子瞻(其一)》中,黄庭坚用“江梅”比喻苏轼,用“桃李”比喻得势的小人;用“终然不可口,掷置官道傍”暗指苏轼不被赏识的命运,用“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表明苏轼坚定不移的操守,含蓄地表达了对苏轼人格的钦敬和遭际的惋惜。⑨苏轼赞曰:“《古风》二首,托物引类,得古人诗之风。”⑩

周邦彦亦有多首词采用兴寄之法,如《满庭芳》(风老莺雏),孙虹《清真集校注》云:“周邦彦于元祐八年(1093年)至绍圣四年(1097年)任溧水县令,此词当作于这段时间。”⑪“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二句,俞平伯《清真词释》以为“盖沦谪之恨,出之蕴藉”。⑫“黄芦苦竹”句,从白居易《琵琶行》“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中化出⑬,寄寓天涯羁旅之慨。“如社燕”句,以燕子自比,似有与上片“乌鸢”之“乐”相对照之意,含蓄地道出自己仕途失意、漂泊异乡的苦闷心情。又如《花犯》(粉墙低),罗伉烈《清真集笺注》认为“此词为在溧水最后一次赏梅之作,盖其时已奉召命矣,故有‘相将见脆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之叹”。⑭“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拟人手法,明写花有恨,实指人因愁而憔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似有以花之“飞坠”暗示人事的无常变迁。

比兴寄托手法的运用,使黄、周二人的作品都呈现出沉郁顿挫的特征。“老境美的情感表达,除了人世凄凉的悲怆外,还有挺拔顿挫的沉郁。这后一种情感表达于诗以黄庭坚为代表,于词则当推周邦彦。……王灼《碧鸡漫志》认为周邦彦的《大酺》、《兰陵王》诸曲,‘最奇崛,或谓深劲乏韵,此遭柳氏野狐涎吐不出者也。’所谓‘奇崛’、‘深劲乏韵’,与黄庭坚作诗同一路数,盖出于思虑深远。”⑮

三、炼字用语之雅

黄庭坚在《赠高子勉》其一中指出:“拾遗句中有眼,彭泽意在无弦”⑯,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说:“造语之工,至于荆公、东坡、山谷,尽古今之变……山谷曰:‘此皆谓之句中眼,学者不知此妙语,韵终不胜’”⑰;宋人强焕在《片玉词》序中评价周邦彦说:“而待制周公……于拨烦治剧之中,不妨舒啸,一觞一咏,句中有眼……则其政有不亡者存。”⑱可见黄、周二人都很重视对诗词中关键字词的锤炼。

黄庭坚诗中有不少工于炼字的佳作。如《睡起》中“春深稍觉夹衣重”的“重”字。⑲夹衣本身并不厚重,只是因为暮春时节天气渐暖,穿着夹衣会使人感觉很热,产生烦躁的情绪。一个“重”字,很好地将气温的变化和人心的感受表现了出来。周邦彦词如《红林檎近》(风雪惊初霁)中“渐看低竹翩翩”的“渐”和“翩翩”。⑳“渐”字化静为动,形象地表现出积雪不断消融的过程。“翩翩”本用来形容鸟类飞翔的姿态,这里描写被雪压弯的竹枝逐渐直立起来的模样,不仅景象如绘,还有作者的喜悦心情贯注其中,极为灵动。

黄庭坚在《书嵇叔夜诗与侄榎》中提到:“叔夜此诗,豪壮清丽,无一点尘俗气”㉑;在《题意可诗后》则说:“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用字不工,不使语俗,此庾开府之所长也”。㉒通过炼字,可以用普通的字词创造出生新的意象,从而实现“不使语俗”。

此外,黄庭坚在写作诗歌时常使用代字的修辞手法,着意避开习见的字词。如《题竹石牧牛》中的“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㉓“峥嵘”本指高峻的山峰,这里代指画上的怪石;“觳觫”一词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本是形容牛因恐惧而颤抖的样子,这里代指牛。

在周邦彦的词中,使用代字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譬如用“银蟾”㉔(《虞美人》)“清蟾”㉕(《过秦楼》)“桂华”㉖(《绕佛阁》)等代指月亮;用“金英”㉗(《木兰花》)代指菊花;用“脆丸”㉘(《花犯》)代指青梅等。

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指出:“炼句下语,最是紧要。如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如‘绿云缭绕’,隐然‘髻发’;‘困便湘竹’,分明是簟。”㉙“这段话中,沈氏揭橥了词的一个重要的修辞现象,王国维《人间词话》最先称之为代字。”㉚

笔者浅见,在适当的语境中适度地使用代字,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变化;同时,由于代字与常用字可能存在雅俗之别,因此,使用代字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文学创作趋向典雅。

“由于苏、黄的大力提倡,不俗成为当时苏门一派文人创作的自觉追求。”㉛陈廷焯评周邦彦《渡江云》(晴岚低楚甸)词云:“雅韵欲流,视《花间》、秦、柳如皂隶矣。”㉜周邦彦词的创作,很有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种“不俗”艺术标准的影响。

四、谋篇布局之工

惠洪在《郑南寿携诗见过,次韵谢之》中称赞黄庭坚诗云:“东坡句法补造化,山谷笔力江倒流”㉝;龙榆生在《清真词叙论》中评价周词云:“清真词之高者,如《瑞龙吟》……《拜星月慢》之属,几全以健笔写柔情,则王灼以‘奇崛’评周词,盖为独具只眼矣”㉞。可见黄、周二人都注重文学创作中的劲健笔力。而这种“劲健”,主要通过曲折的句法和多变的章法表现出来。

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提到:“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终始关键,有开有合,如四渎虽纳百川,或汇而为广泽,汪洋千里,要自发源注海耳”㉟;陈廷焯在《云韶集》卷四中指出:“词至美成,开合动荡,包扫一切,读之如登太华之山,如掬西江之水,使人品扫概自高,尘垢尽涤”㊱。足见黄、周二人对腾挪跌宕的章法艺术的重视。

黄庭坚针对作文提出的理论,对其诗歌创作也能起到指导作用。如《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首句化用曹植《洛神赋》中的“凌波微步,罗袜生尘”㊲,描写水仙花的优雅姿态;“是谁招此断肠魂”㊳提出疑问,由对水仙外形的观赏转向对其内心的窥探;进而将梅花和山礬比作水仙的兄弟,暗含对水仙品性的赞赏和遭际的怜惜。最后一句“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陡然转折,将先前积累起来的情绪一笔抹倒,化哀怨为洒脱,变内敛为奔放。

周邦彦《庆春宫》(云接平冈)的上片极有层次地铺叙出秋天黄昏时分郊原上荒凉萧索的景象,烘托旅人的疲惫和憔悴;下片“华堂旧日逢迎”㊴,转入回忆,繁弦急管的歌筵场景,与上片形成鲜明对照;以往昔相逢之乐,反衬如今离思之苦,表达的感情愈发深挚动人。

五、结语

罗宗强先生在为《宋代文学思想史》所作的序中指出:“文学理论与批评当然反映了文学思想,是文学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但是,文学思想除了反映在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中之外,它大量的是反映在文学创作里。”㊵周邦彦虽然没有留下关于词创作的任何论述,但其作品具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共性,并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创作规范,正如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所言:“周、秦词以理法胜。”㊶

因此,把周邦彦的词作和别人对他作品的评价,与黄庭坚的诗学理论及其诗歌创作进行比较,从而论证他们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此外,笔者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似乎值得注意的现象:黄庭坚针对文章创作提出的某些理论,也同样被他应用于诗歌写作中。这说明不同文体在创作上存在相通之处;这也可以从侧面证明,黄庭坚诗和周邦彦词是可以相互影响的。

此外,黄庭坚在《王直方诗话》中提出:“作诗正如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打诨”㊷;吴世昌在《词林新话》中评周邦彦词云:“近代短篇小说做法,大抵先叙目前情事,次追叙过去,求与现在上下衔接,然后承接当下情事,继叙尔后发展。欧美大家作品殆无不守此义例。清真生当九百年前已能运用自如”㊸黄庭坚诗和周邦彦词是否在篇章结构等方面受到宋代流行的戏剧小说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注释:

①谢桃坊.中国词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524.

②王若虚.滹南集[M].清刻本.卷四十.

③魏庆之.诗人玉屑[M].明刻本.卷九.

④⑧黄庭坚.山谷集[M].清刻本.卷十九.

⑤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8.

⑥黄庭坚.山谷集[M].清刻本.卷十六.

⑦钱志熙.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1.

⑨黄庭坚.山谷集[M].清刻本.卷二.

⑩苏轼撰,缪荃孙校.苏东坡全集[M].清影印本.卷七十二.

⑪谭新红,李烨含.周邦彦词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7:126,.

⑫谭新红,李烨含.周邦彦词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7:131.

⑬白居易.白氏长庆集[M].明刻本.卷十二.

⑭谭新红,李烨含.周邦彦词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7:121.

⑮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5:124-125.

⑯黄庭坚.山谷集[M].清刻本.卷十二.

⑰释惠洪.冷斋夜话[M].清刻本.卷五.

⑱强焕.片玉词序[A].片玉词[M].清刻本.

⑲黄庭坚.山谷集[M].清刻本.外集卷介.

⑳谭新红,李烨含.周邦彦词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7:170.

㉑黄庭坚.山谷集[M].清刻本.别集卷十.

㉒黄庭坚.山谷集[M].清刻本.卷二十六.

㉓黄庭坚.山谷集[M].清刻本.卷二.

㉔谭新红,李烨含.周邦彦词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7:6.

㉕谭新红,李烨含.周邦彦词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7:46.

㉖谭新红,李烨含.周邦彦词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7:256.

㉗谭新红,李烨含.周邦彦词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7:21.

㉘谭新红,李烨含.周邦彦词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7:141.

㉙沈义父.乐府指迷[M].清刻本.

㉚周玉魁.试说词的代字问题[J].中国韵文学刊,1990(01):36.

㉛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5:124-125,111.

㉜谭新红,李烨含.周邦彦词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7:246.

㉝释觉范.石门文字禅[M].明刻本.卷七.

㉞谭新红,李烨含.周邦彦词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7:326.

㉟黄庭坚.山谷集[M].清刻本.卷十九.

㊱谭新红,李烨含.周邦彦词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7:455.

㊲曹植.曹子建集[M].清铅印本.卷二.

㊳黄庭坚.山谷集[M].清刻本.卷七.

㊴谭新红,李烨含.周邦彦词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7:208.

㊵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5:2.

㊶谭新红,李烨含.周邦彦词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7:456.

㊷曾慥辑.类说[C].民国七十五年影印本.卷五十七.

㊸谭新红,李烨含.周邦彦词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7:158.

猜你喜欢

周邦彦崇文书局
词中老杜周邦彦 (二)
词中老杜周邦彦 ( 一)
日本学者村上哲见的周邦彦词研究
我当企鹅饲养员
崇文塔之旅
论陕西官书局的创立
科层制与关系网:民国时期世界书局和大东书局的发行管理制度述论
论晚清官书局文献史料价值及其搜集整理*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
周邦彦的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