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园林中的审美
2019-04-08申珂婷
申珂婷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
一、引言
审美是人的一种天性,在时间与空间中是普遍存在的,人的任何一种活动或多或少的具有审美因素。审美是会带给人心情舒愉、感性与理性相互交织融合的活动,审美是复杂但又不失趣味的。
二、美的评判标准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谈论“美”时说道:“美是一种自由关怀的工作,我们同它一起进入观念世界,然而应该说的是,我们并不会像认识真理时那样抛弃感性世界……要把美的意象和感觉能力的联系分开却是徒劳的。”美,不是世间所有美的事物本身的一种属性,它可以只是存在于鉴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的美是不同的。由于个体对“美”的感受、需求、观念等都各不相同。所以说,探讨“美”的活动是感性的、思想上、精神上的意识活动,是没有一个准确的客观的评判参考标准。
三、空间的美
园林中的美是移步易景的空间变换美。这种美是空间中“声、香、形、色、光影、虚实”的变化美。在园林中我们会透过窗户向外望,会从近处向远处望,会从地面向天空望……无论从哪个视角看到的景都是美的。窗户在园林中不是为了采光和通风,还可以是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仅窗子在园林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空间就发生了交流,窗外的植物、山水经过窗子的框景,就成了一幅画,当然不仅仅只有窗户,园林中的亭、台、楼、阁、榭都是为了丰富空间,从而产生空间美感。“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为了丰富空间的内容与美感,在园林中采用隔景、借景、对景、框景等手法来布置空间。例如,在拙政园中借几千米之外的北寺塔,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借虎丘山的景。无论是借景对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美的意境。概括来说,“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四、意境的美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两境—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所想表达的意境是主客观结合产生的。意境是一个园林的灵魂,意境蕴含的美是对整个园林的提升。大多文人画家看画看的不是形象的准确,而是如何通过客观事物来表达画家的主观感情,如何将客观事物做到恰当的抽象同时又赋予自己理想状态的想象。
宗白华在《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一书中说:“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意境之美深受中国文人思想影响,在文人造园的作用下,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绘画的影响统统在园林中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是造园的人主观能动性和物质客观性的极佳表现,也体现了他的审美和追求。
中国园林的审美偏向自然式审美,这种审美风格的确立的原因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时局动荡,士大夫阶层寄情山水、崇尚隐逸、借自然之景或逃避现实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抱负。所以在园林里,可以感受到园主的“景外之景”,他们会通过山、水、植物、建筑所构成的空间意境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在这个空间建成之后会通过景题、匾、刻石等作出文字的“点题”。通过文字的表达出的意境更容易体味,耐人寻味。这种自然式的审美风格一直延续到后世。中国传统园林不是简单的模仿自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体现的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天人合一的意境美。
五、美的发现与创作
王羲之在《兰亭序》里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是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在寻找美的踪迹。他理解的美有自然美和精神美。美的事物不仅是在浩瀚的宇宙,小小的事物中也不可忽视。之前有一句话对于我印象深刻,走得太快以至于忽视了沿途的风景,美一直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缺乏的是去发现美的心理和感情。发现美的感情是需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自己急切的达成目标的私欲。矿石商人看到的是这颗钻石值多少钱,但是他却看不见美的特性。
我们经常会因为没有好的设计灵感而发愁,可能会乐忠于找各种资料然后找到一个设计的出发点,这样的设计没大毛病,但做完以后并不觉得是做了一件艺术品,更觉得只是完成了一项工作。之后,我尝试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移动一下方向,从日常状态向审美状态的转换,找到美的踪迹去创造美的作品,逐渐注重到自己美的情感的改变。日常的行走,我会慢慢注意到路旁树叶的正负形,海浪溅起水花瞬间的动感曲线,花草树木随着时间的光影变化、周围景观环境中随着时间的变化散发出的动态美……这也许是一种审美心理的开拓,是内心的平静后发现周围事物的瞬息万变。这样能把美的形象真实地、深入地反到心里来,再把它散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形象表达,这可能就是形成艺术。美的踪迹要到大自然,人的不同的社会经历,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心的陶冶与修养、锻炼是为美的发现与创造做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