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公共艺术课程的德育渗透
2019-04-08黎娟
黎 娟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职公共艺术课程不能仅仅以“艺术工匠”的培养为目标,更要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为导向,在国家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将德育融入课程教学中。那么,如何有机地将德育融入高职艺术公共课程中去,发挥其良好的课程思政功能?笔者认为需要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艺术作为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同时也是文化的一个缩影。在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中国的艺术一直随着文化延续下来并不断繁荣、开放,成为世界文化与艺术系统中的一朵奇葩。作为时代的大学生,应以传承与发展祖国优秀艺术文化为己任,树立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比如,在艺术鉴赏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瑰宝,如雕塑造型部分的教学可以引入我国古代秦兵马俑的艺术造型赏析以及以乐山大佛为代表的佛教理想造型艺术等;材料与工艺教学中可以介绍我国古代的先进材料与工艺艺术,如活字印刷工艺、蔡氏造纸工艺、唐三彩陶艺等;壁画与浮雕教学部分可以引入我国敦煌莫高窟的神奇壁画艺术;园林建筑设计教学部分可以引入我国闻名世界的苏州园林、北京颐和园等皇家园林的设计艺术等。这些艺术形式体现着中华民族先进的文化、工艺水平,彰显着中国人民高超的艺术与智慧。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当下,大学生们不能一味崇尚西方文化,一味追求西方艺术,应以祖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为豪,树立对祖国优秀艺术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自觉承担起传承与弘扬祖国优秀艺术文化的历史使命,并将其主动地运用到自身的艺术实践中去。
三、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强调人文与生态和谐
公共艺术课程作为一门应用型艺术课程,其最终要指导并回归到我们的艺术设计实践过程中去。公共艺术对人的健康审美情趣以及思想道德情操具有强有力的熏染作用,在开放性公共艺术品的设计中需要突出现实社会中继续的人文关怀、公共道德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比如,在公共设施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强调对老人、小孩、妇女、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关怀,如公园中增设母婴室、盲道、轮椅过道、残疾人专用厕所等等能够让相关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在建筑与环境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大限度地保护林地、湿地等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在交通规划的过程中要突出生态保护,尽可能地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只有在理论上与实践中加强对人文关怀与生态和谐的认知与实践,公共艺术产品才能发挥其良好的社会价值,实现其功能艺术。
四、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新课改的教育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在公共艺术课程中,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需要掌握现代城市的公共景观、公共建筑、公共园林等空间造型规律和工程设计及施工能力,而且要在艺术设计中自觉承担起弘扬时代精神的历史使命,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来实现其社会价值。比如,在公园景观设计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宣传,建进行体现廉政文化主题的地铁站设计与装饰,在公共建筑外墙设计“中国梦”系列漫画,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中进行城市装饰美化设计等等。通过对体现时代风貌的精神宣传,让每个公共艺术品会说话、能育人。
五、结语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是时代教育的根本宗旨与最终目标。将德育与高职公共艺术课程相结合既是培养高职学生健康审美价值取向与思想道德情感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国家课程思政理念的必然要求。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建立“大思政观”,自觉自主地承担起课程思政的教学任务,将德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融入公共艺术课程的全过程,将学生们培养为“德艺双馨”的优秀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