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2019-04-08张敏
张 敏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基础教学部,四川 成都 610000)
一、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通识教育”逐渐进入高等教育的眼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划分逐渐清晰,也开始为通识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早期的国内高校培养的学生都是为专业服务,即入校就只为学习工作中所需的知识技能。如此,也造就了学术分科太过专门化,知识被严重割裂。
而当今社会高等学校招生几近普及,已全然不是以前的分配工作制,这就使得学生需要全面化的发展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于是,创造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显然的是培养学生能够独立的思考,且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以至于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让新一代的人才进入社会后可以更快的做与所学专业无关的社会工作,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
在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坎坷,主要问题在于中小学教育中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促使缺乏主体性以及对大学精神的追求。相对于国外的通识教育,比如美国的通识教育而言,在19世纪初美国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
通识教育的意义在于更好的让学生走出固化的专业思想,进入崇尚科学与民主,追求真理与正义,尊重他人善于沟通的人才。而不是一味的养成为了高分而努力的“高分低能”型,强调以实践能力为目标,防止学生像中学时期一样偏科的情况出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如此,应丰富和发展通识教育理论思想及全面推进通识教育理论课程。
文化素养主要体现在通识教育之中,而素质教育也就与通识教育密不可分了。素质教育的提出说明教育重视的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化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提高。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并非反义词。
素质教育应用于基础教育的过程中被片面化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干扰下,已变异为“应试教育”。这是一种背离本质的教育方式,但也做不到即刻转型。而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在各个方面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自身的价值观,引导与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努力培养出高国民素质的新青年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坚持素质教育首要的就是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要做到“机会均等”原则,为每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
二、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实践应用
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充分体现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思想有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早在民国成立初期正式颁布的教育宗旨里提到“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项教育理论宗旨充分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巨大历史进步,也为此后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坚硬的教育基础。
在高等教育中,高等数学,作为一门训练人们严密、清晰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其他学科的基本工具的通识课程。联系好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桥梁,实践其相互的作用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当前的通识课程而言多为合班上课,合班上课的好处可以是为素质教育提供更多的素材。
学生多则个性化的个体多,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从他人身上看到自身的优缺点,让自身发现问题并改正,这将成为自身成长的最好方式。而对于各专业的学生来讲,高等数学作为通识课程也让其在课堂中比专业课堂要放松些,这也利于素质教育的教导。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时候亦引导学生发展良好的价值观,在课堂中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达到全面提升的效果。
在数学课堂中,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辨析能力,只有拥有了一定的辨析逻辑能力才会分辨事物的真假,务实求真是学习的基础,分辨正误是在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能力,只有把本真的东西内化了才能更好的自省。真正的能分辨“真”后,就可以一步步追求“善”与“美”了,也就实现了我们所追求的“完整的”、“全面的”人。
三、结语
在高等教育中,通识课程已趋于全面化。高等数学课程可以作为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相适应发展的桥梁,其他通识课程依然可以。为了更好的教育出能适应多样化社会的人才,素质教育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这项紧迫的任务在通识教育的辅助下也将会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