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广是对戏曲最好的保护
——访湖南省公益电影传媒中心主任 龙献策

2019-04-08杨秀峰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花鼓戏剧种剧目

杨秀峰

(中国戏曲学院,北京100073)

自2012年开始,湖南省启动了“湖南农村电影地方戏曲工程”,此工程注重对地方剧种的电影化创作,对经典优秀的戏曲舞台作品进行创造性的保留和传播。截止到2019年年末,共创作完成9部戏曲电影:《五女拜寿》(花鼓戏2012年)、《老表轶事》(2013年)、《李三娘》(祁剧2014年)、《儿大女大》(花鼓戏2015年)、《王化买父》(汉剧2015年)、《孟姜女》(祁剧2016年)、《赵子龙计取桂阳》(湘剧2017年)、《李贞还乡》(湘剧2018年)、《远在江湖》(巴陵戏2019年)。从传播效果上看,这些影片通过中影新农村和国家数字节目中心的订购平台发行了近50万场,数千万人次的农民观众观看了影片。2018年10月11日,还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湖湘经典戏曲电影展映月活动,推动电影“四进”——进广场、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一时间在湖南一地掀起了戏曲片的观影热潮。“湖南农村电影地方戏曲工程”在传播湖南地方戏曲艺术魅力的同时,还在传统戏曲艺术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有益实践。

文中接受访谈的是湖南公益电影传媒中心主任龙献策,湖南公益电影传媒中心自2012年开始在湖南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开始实施地方戏曲工程,把原有以“服务”为核心职能工作内容进一步拓展,在戏曲电影的创作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在筹备、拍摄、制作、放映等各环节形成了一种模式,并在实践中积累总结了有效经验。

下文是具体的访谈内容。

杨:湖南农村电影地方戏曲工程实的总体规划和目标是怎样的?

龙:湖南农村电影地方戏曲工程总体规划是:用十年的时间,将具有代表性的湖南地方戏曲主要剧种、经典剧目搬上银幕,在全省几万个行政村巡回放映,让戏曲插上电影的翅膀飞翔。具体目标是完成十部戏曲电影的制作,在全省放映60万场。杨:据我了解,湖南公益电影传媒中心成立于2008年,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委托,协助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组织实施相关服务工作。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是主要的工作内容,核心工作任务应该是提供“服务”,戏曲电影的创作又是怎样开始的?

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让农民群众看到而且让农民群众看好电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放映的过程中,我们听到老百姓提起戏曲片,他们谈到曾经看多的戏曲电影时非常的怀念,这给我们了一个信息,于是在2011年,我们委托咨询公司对农村观众的观影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观众普遍反映喜欢看戏,但自花鼓戏《打铜锣补锅》以后,几乎没有湖南地方戏曲的电影可看。因此,我们决心启动湖南地方戏曲电影工程。

杨:湖南的地方剧种很丰富,现在有19个之多,经典的优秀的剧目也非常的多,那么在剧种和剧目选择上的有哪些考虑呢?

龙:首先需要解决好选戏和筹资的问题。一部戏曲电影在农村电影发行5万场,只有30多万元的版权收入,而拍摄一部戏曲电影需要几百万元的投入,筹集拍摄资金是最大的难题。选戏我们有三个条件:一是国家文化部认定的优秀剧目;二是弘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三是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不符合要求,有人出钱也不能拍,戏很好筹不到钱也没办法拍。能把二者统一在一起解决好,一部戏曲电影就可以开机啦。九部戏曲电影创作历程的艰难超出你们的想象。

杨:戏曲电影的创作流程较之故事片还要多一些,又因为商业回报直接影响到资本投入,相比之下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会更多,您觉得难处在哪里?

龙:剧种和剧目定下来,接下来就是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因为资金太少而且没有商业回报,别的剧组花钱就可以办的事我们办不了,只能争取政府有关部门、剧团、制作团队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无私支持。比如拍摄湘剧电影《李贞还乡》,编剧盛和煜老师的剧本版权费我们出不起,盛老师二话没说就出具了授权书。三位退了休的“梅花奖”“文华奖”老艺术家召之即来,没有问过给多少片酬,老艺术家们和导演一起都挤在每晚130元的小旅馆里,和剧组一起吃盒饭。每一部电影都是这样做出来的,因为大家都有一颗热爱戏曲事业的心。

杨:的确,戏曲电影的创作且坚持做下去与政府文化部门的各项政策、资金、措施等保障紧密相关,与深刻理解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紧密相关,与浓厚的文化情怀紧密相关,还与坚定的信念紧密相关。

龙:是这样的,做成一部戏曲电影,再难也能挺过去,八年九部,就需要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坚强信念。拍摄花鼓戏电影《儿大女大》时,因为只筹集了130余万元经费,我和我的团队住在雪峰山上一户农民家里19天,自己买菜做饭吃,当时自己感觉是过上了大学毕业以后最苦的日子,常与他人说终生难忘。每当电影首映看到艺术家们激动的泪水和观众溢于言表的喜爱,我们就觉得坚守是值得的。对传统文化推广传承的使命感和满足群众观影需求的获得感,是我们坚持下来的全部动力。我的个人经验来自于民间,具体到拍摄这个阶段,我们有专业的团队介入,他们都很敬业,我也没有专门去学习过戏曲电影的制作,就是喜欢,并且坚信戏曲、戏曲电影是老百姓爱看的,有了这些做基础,所以也有意识的在工作中学习积累。这些年来跟剧团、剧组、学者们交流,总体的感受是,我们在戏曲电影创作上越来越得到关注、支持、重视,一年比一年要好。

杨:的确是这样,作为中国电影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流动放映服务直接面对观众,农村放映电影跟在影院看电影完全不一样,一部片子观众不认可,放映员就放不下去,就给哄下去了,这是面对面的服务。这就要求放的内容是必须是老百姓喜欢的,这种放映方式是能与创作形成一种及时的循环。那在受众接受的层面上,有没有做过调研。

龙:我们做过调研、电影的行政管理部门也做过调研、政协委员、省政府参事很多的部门都就农村电影做过调研,我们放的电影农民喜不喜欢?接不接受?有没有价值?这些问题是我们特别关注的,要做事情就要做有意义的事。现在反馈给我们的信息是观众喜欢看戏曲电影,这给我们非常大的鼓舞。做一件事情得到认可,真是有意义。我曾在很多的论坛上听到来自很多层面的声音,对于戏曲、戏曲片用“边缘化”、“夕阳”这些词来描述,很悲观。从实践中来看,8年40多万场的放映,体现的也绝不是“边缘与夕阳”,我们的戏曲电影是有观众的。

杨:从实践中获得的认知总是很有力量的。1957年湘剧《拜月记》、1965年花鼓戏《打铜锣·补锅》等作品在插上的电影的翅膀后飞入了城市、乡村,的确在推动剧种发展,扩大剧种影响力方面起到了令人惊喜的效果。2015年3月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2015—2020年舞台艺术创作生产规划》中提到“全面振兴湘剧、花鼓戏、祁剧、常德汉剧、巴陵戏等地方剧种,带动京剧、湘昆、木偶皮影、歌剧、舞剧等剧种的创新突破”。农村电影地方戏曲工程开展以来,对于剧种和剧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龙:花鼓戏《儿大女大》是邵阳花鼓戏的经典剧目,演了二十几年,换了四代演员,创造了一台戏演出三千场的奇迹。我们2015年把这台戏拍成了实景戏曲电影,用半年多的时间在全省几万个村放映了五万场,让全省的观众都喜欢上了这台戏,这就是电影对传统戏曲的推广能力。

首先,我们很多剧种都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老一代艺术家老了,新一代传承人还接不上来,我们把这些剧种最精华的艺术成果用电影保留下来了。其次,剧团的经典剧目受各种条件限制,演出的场次和观众都极其有限,电影的传播能力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剧种和这些艺术家的成就。比如祁剧电影《李三娘》,我们在省、市两会期间都组织了专场放映,对剧团的发展影响起到了特别好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深深的感到推广是对戏曲最好的保护。

从纵深看,百余年来戏曲电影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文化表达上呈现出独特的中国之美,在创作上融合了电影与戏曲两种艺术品格,散发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功能。

从具象上看,湖南一地在戏曲电影创作方面抓住地方剧种,推介优秀剧目,传播戏曲艺术之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娱生活,并反哺与剧团创作和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当然,这条路还需要更加用心用情,更加具有坚守和创新精神,体现在作品的呈现上。期待有更多的创作者加入戏曲电影的创作中来,期待有更多的研究者关注于创作现象、作品评论、受众调研等各个方面,聚合力量推动戏曲电影的发展,其意义影响深远将会在当下和未来显现出更大的价值。

猜你喜欢

花鼓戏剧种剧目
舞台剧目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乱谭小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