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双创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研究

2019-04-08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年1期
关键词:竞赛实训学科

雷 钢

(四川文理学院 文科实验实训中心, 四川 达州 635000)

0 引 言

在全球化和工业4.0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创新创业已成为世界潮流,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2015年6月,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实施意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也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蓝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关键在人才,高校是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地,是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育人的主要场所。

2012年8月,教育部出台的《普通本科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文件开创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大众化的新局面。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创新创业教育进入系统化发展阶段。2015~2017年,创新创业教育从1.0全面迈向2.0,创新创业教育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创新创业教育既是一个理论体系,也是一个实践、应用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践,最大的价值也在于实践,要做到理论和实践、指导和服务平衡发展,实现知识传授和实践应用良好结合。

当前,高校都在大力建设创新创业实验实训平台,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各高校的创新创业实验实训平台差异很大,还有相当一部分实验实训平台层次较低,缺乏科学性。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双创实践平台建设应注重以下几点。

1 整合校内实验实训资源,做好顶层设计

创新创业实验实训的本质是教育,教育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意识、能力、知识和技能,是多种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是一个较长期的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目的性、时序型、关联性、整体性的系统特征[1],系统观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当前,我国高校都在大力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十分重视实践教学,构建了较为丰富的实验实训资源。由于各种原因,高校实验实训资源大多分属不同行政部门,使得实验实训资源总体呈现出散乱的现状。我国高校大多实行垂直管理模式,呈现学校——二级教学单位(学院)、行政单位——系(教研室)结构。一所高校具有较多的二级学院,各二级学院独立建设自己的实验实训资源并进行封闭式管理,这既会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也会形成资源的低效利用。除二级学院之外,高校某些行政单位也具有实验实训资源建设与管理功能,如教务处、教育技术中心、信息管理中心、实验设备管理处等。教务处一般会建设与管理学校的教学实验实训资源,如微格教学实训系统;教育技术中心管理学校的公共实验实训资源,如多媒体教学系统;信息管理中心管理学校网络实验实训资源,如计算机网络实验实训系统;实验设备管理处主要管理学校实验设备的规划和采购。这种现状既不符合系统理论的原则,也不适合创新创业实践的要求。

依据系统理论,资源整合是提高资源效率和质量的最有效方式。“整合”表示为由2个或2个以上较小即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符合一定条件要求的前提下,凝聚成一个较大的整体发展过程及结果[2]。高校应整合双创实验实训资源,集聚创新创业要素[3],成立实验实训中心。资源整合是对学校分散的实验实训设备、人员、实验场所进行重构,必然涉及校内各部门的利益格局,需要学校管理层进行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双创资源管理机构。一些高校的成功经验是建立实验实训中心,整合二级学院和一些职能部门的实验实训资源,组成一个或几个大的实验实训平台,如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实践,虚拟仿真校实验平台、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平台。实验实训中心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实验实训平台,不仅有利于实验实训设备的充分利用,也有利于提高实验实训人员、场所的效能。

实验实训资源的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资源的有机融合,其本质是资源共享,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一些专业性强的实验实训资源,如没有共享的前提条件,仍应归于所属教学单位进行建设、管理。比如,一些高校设置了广播电视编导学院,配置了广播电视编导制作平台,平台的专业性极高,也就没有整合的必要,硬性整合只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2 构建校内外实践平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创业教育宗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意识、能力、知识和技能。依据这一宗旨,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应该是:通过创新思维训练、创业活动操作,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实现学生创业理念的全面形成[4]。创新创业教育既是一个实践体系,也是一个应用体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根据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特点,实验实训中心大多构建校内、校外实践平台,如图1所示。

图1 校内外两级实验实训平台

2.1 校内实践平台

校内实践平台主要由3个小平台构成,分别是:创新创业课程、学科竞赛、创客实验实训。

(1) 创新创业课程实验实训。高校大多建立了立体化、多层次、广覆盖的4年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第1学年,解读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翻转课堂教学,讲授创业理论课程;第2学年,开设创新创业实践班,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第3学年,专业教学与实践,介绍学科专业前沿,采用基于应用问题、项目深度研发、实践基地创新创业等方式深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第4学年,集中实践与创新创业成果导向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了理论认知→专项素质训练→综合能力实践模拟的递进式的实验实训教学链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缺一不可[5],如图2所示。

图2 创新创业课程实验实训体系

(2) 学科竞赛实验实训。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从注重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作为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支持项目[6],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开展,也成为实验实训中心重要的工作职责。高校搭建学科竞赛平台,离不开各学科专业的支撑,大多实行“一专业一竞赛”[7]机制,充分整合校内各学科实验资源,发挥人、设备、环境效能,实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本世纪以来,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十分重视学科竞赛,陆续推出各类学科竞赛,教育部、财政部发文资助的学科竞赛就有36项。我国学科竞赛大体分为3级:① 国家级学科竞赛,主要有数学建模竞赛、软件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机器人竞赛、智能汽车竞赛等。② 四川省级学科竞赛,主要有数学建模竞赛、动漫设计竞赛、微视频竞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等。③ 校级学科竞赛,主要有微电影制作竞赛、APP应用程序竞赛、动漫设计竞赛等。通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学科竞赛实验实训平台获得长足发展,形成系列化、多层次、全开放格局,极大地增强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3) 创客实验实训。创客(Maker)特指具有创新理念、自主创业的人[8]。创客教育需要依托创客空间来展开,创客教育课程具有综合化、跨学科和挑战性,创新是创客教育的核心。当前,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高校普遍建设了创客空间——创客实训平台。一个典型的创客空间包括了焊接设备、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乐高玩具、小电路装置等新型数字化生产设备,以及Arduino开源硬件与软件平台[9]。创客实验实训平台是一个开放、共享的空间,全国各高校的创客空间通过互联网实现了互联互通。创客空间不仅是一个思想、文化交流的场所,也是一个创造、创新展示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高校可以极大地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受众面,建立起广覆盖,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格局,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校外实践平台

校外实践平台主要有创新创业孵化园和创新创业实验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园一般由政府部门搭建,学校、企业参与的三方平台。创新创业实验实训基地由企业提高供设备、场所和指导,体现学校和企业高水平合作的成果。

(1) 创新创业孵化园。自2015年国务院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各级政府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在高校,但也需要政府、企业通力合作,广泛参与,集聚要素。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由学校、政府和企业共同打造,三方协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创新创业不仅需要意识和能力,更需要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落实和资金支持,也需要企业提供实践实训的磨练。孵化园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打造了“萌芽—选拔—挖掘—孵化—孵化成功”协同发展机制。创新创业孵化园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显著提升,有利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效应倍增,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结构升级[10]。在孵化园,高校还经常与当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联合开展“SYB”(创办你的企业)创业培训项目,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

(2)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依托社会资源,高校积极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实践基地的联系和互动,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搭建了宽广平台。目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的模式有3种:① 学校主导模式。学校积极倡导,企业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② 校企共建模式。学校与企业联合,共同培养人才,利益与风险共担;③ 企业主导模式。企业依据自身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积极主动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11]。依据学科的类型,高校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实践基地可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实践教学基地3种类型。实践基地的建设一定要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这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一方获利的模式是不能长久存在的。校企合作共赢需要双方“协同创新”,实现1+1>2的协同效应。校外实践平台是校企双方共建的成果,平台首先要满足正常的生产秩序,要给企业创造利润。同时,校外实践平台也要达到学校实践教学的要求,保持软硬件的先进性,不断更新。

3 依托学校优势学科,构建实验实训体系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高校的“双一流”工程,这也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毋庸讳言,一些高校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相当的距离。我国高校分布地域广泛,大多具有自己的优势学科专业,高校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依托优势专业,构建实验实训体系,形成特色学科专业,办成亮点凸出的高水平大学。

高校要实行特色发展战略,必须实行学科专业的集群化[12],在某些学科领域集中发力,重点突破。学校实验实训中心下设多个实验室,必须改变各实验室平衡发展的模式,以学科体系为单位,建立学科综合实验实训平台,走集群专业链式发展的道路。我校建造了3 500 m2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有文化创意类、康养产业链、经管类模拟仿真、川东北农村特色小镇、绿色制造类的综合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基地”五到位,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13]。

高校实验实训体系建构应遵循以下4条原则:

(1) 学科性原则。实验实训平台是以学科为单位进行设置,把该学科下的相关专业统一纳入一个平台,实行“一学科一平台”[14]机制,实现集群效应,如文化创意学科平台下的文化产业管理、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群。

(2) 特色性原则。特色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每所高校都希望形成自己的特色,实验实训平台是提炼特色的一个重要途径。实验实训中心应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学校的特色实践平台建设上,以发挥资源最大的效能,实现“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效果。

(3) 应用性原则。实验实训平台要充分体现应用性学科的要求,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处理好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实验实训平台既需要学科理论的支持,也需要教师的现场指导。实验实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

(4) 开放性原则。实验实训平台应是一个开放体系,能够广泛兼容不同的产品和标准。随着学科、专业发展变化,平台能够自我更新,自我突破,与时俱进。

4 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正如火如荼的开展,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创新创业实践的需要。

(1) 实践教学系统性不够。高校的实践教学基本上还是第1课堂教学为主,以第2课堂和各类学科竞赛为辅。第1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实践内容前后衔接也不紧密,呈现“碎片化”。高校虽然也开展第2课堂和各类竞赛,但参与的人数较少,致使绝大部分学生得不到系统的实践训练[15]。

(2) 具有行业背景的实践教师普遍缺乏。高校经过多年发展,具有丰富理论教学教师较多,但实践教师普遍缺乏,特别是具有行业背景的实践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体系,需要大量的实践类教师,教师的实践水平直接决定了创新创业的实践效果。

(3) 实践教学层次单一。当前,高校实践教学大多还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实行步调一致的单一化教学,缺少层次、递进式的体系结构。这种实践教学模式虽然方便管理和教学,但教学的效果却是很难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和其他学科不一样,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是千差万别,因此实践教学不能搞统一化的教学模式。

对于以上问题,高校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4.1 打造全开放的实验实训平台

对于实践教学系统性不够的问题,高校可以打造一个全开放的创新创业实验实训平台,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来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创新创业教育本质是教育,重点在实践应用,实践平台的开放性是一个重要的特征。一个全开放的实践教学平台,对于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意义重大。开放实践平台提供时间、设备、内容等实践要素全开放,便于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实训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素质和动手能力,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开放实践平台可采用教师指导,学生自我管理的模式。由于实践平台的全开放,教师不可能全程参与指导和实验管理,教师可在相应的实践节点上进行灵活的指导,便于实践教学的可控和有效。高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地选择实验实训时间、内容,系统性地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同时,学校也需要制定严格的实验规章制度,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学生助理管理人员,实现开放实践平台的全程有效管理。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也极大增强了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实践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2 构建专兼一体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对于实践教师缺乏的问题,高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培养,打造专兼一体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通过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团”,充分发挥来自各行各业导师的专业优势[16]。首先,高校可以积极地从外部学校、企业、政府机关等引进实践教师,这是最为快捷打造实践教师队伍的方法。目前,高校大多出台了“双师型”或“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引进规划和相关政策,实行兼职和专职并举制度,推行和完善“柔性”引进人才机制,将“柔性”引进工作制度化,明确柔性引进技术拔尖人才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完善柔性引进人才的评价机制。

高校应积极实行实践教师走出去培养战略,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高校大多由二级学院主导建设一批符合“双师型”实践培训标准的协同创新平台,根据专业、课程、产学研用合作以及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需要,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中青年专任教师进入协同创新平台,参与现场生产实训、技术开发、课题研究等活动,强化产学研用合作能力培养,鼓励开展高水平科技项目合作申请,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反哺课堂和实践教学。高校可选拔一些优秀教师,参加国家举办的各种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培训,如“职业指导师”“高校创业指导师”“电子商务师”“物流师”等培训,着力培养中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高校在重视实践教学的同时,还应加强“实践教学团队”建设,打造一批优秀的“实践教学团队”,发挥群体的优势,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4.3 推行分层次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

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应是一个分层次的体系,通过实施分层实践教学,高校搭建起立体化、广覆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实训中心应调动实践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发动学生建立各种科技活动社团(如机器人智能社团、电子设计社团等),形成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实践教学辅助机构。学生科技社团应积极地宣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加入社团组织,以科技竞赛为驱动,实现老生带新生,学生相互间交流的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效能。除开学生科技社团外,创新创业团队也是实践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载体。随着双创活动的蓬勃开展,高校成立了大量的创新创业团队,定期举办创新创业沙龙活动,实现团队间、团队成员间的交流,可使实践教学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5 深化学分制改革,开展赛教一体的教学实践

当前,高校已普遍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明确了每个专业的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甚至修业年限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大多较为刻板,已远远不能适应创新创业的实践要求,到了必须进行进一步的改革的时候了。“弹性学分制”是深化学分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就已明确提出:“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17]。依据创新创业实践的特点,高校应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学生创新创业类开放课程的学习认证和学分认证制度,改革考核评价内容和方式,规定学生获得专利、竞赛获奖、发表论文可免修相应课程并计入学分,使人才培养方式更加科学合理。

我国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推出众多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并给予全方位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高校应广泛动员学生参加“互联网+”“创青春”“创客大赛”“工匠杯”等各级创新创业大赛,鼓励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同时,高校应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积极推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6 结 语

高校是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地,实验实训平台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双创实验实训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遵循系统相关原则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也需要政府、学校、社会、企业等全要素的参与协作,整体联动推进。同时,双创实验实训体系还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动态结构,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形成多层次的立体开放结构。高校应充分整合校内外实验实训平台,打造优势学科实验实训体系,形成自己亮点和特色。在教师的配备上,高校可以采取灵活措施,建设“专兼一体”的双师双能型实践教师队伍。在学分管理上,高校应积极推行弹性学分制,大力开展“赛教一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猜你喜欢

竞赛实训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超学科”来啦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