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读写课教学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9-04-08蒋亚红孔广文
蒋亚红 孔广文
读写课作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各种教学观摩课、研讨课、公开课及常规课学习交流活动中,读写课教学也成为实践研究的重点课型。在专家的引领下,小学英语读写课教学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流程及教学模式,教师对于读写课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把握了正确的方向,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读写课教学时还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下面就以Different ways to go to school为例,分析小学英语读写课教学各个环节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阅读前导入冗长,缺乏真实交流
【教学回放】在本课教学的阅读前环节,教师首先带领学生齐唱一首拍手歌活跃气氛。之后,教师出示了大量关于交通工具的图片如bike,bus,train,ship,plane 等,带领学生齐读、手书拼写这些词汇。最后,教师手拿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回答:How do you go to school?How do you go to the park?
【问题分析】在本课的阅读前环节,教师安排了三项内容,分别是歌曲、词汇复习以及句型复习。首先,教师为了活跃气氛和学生齐唱了歌曲,但是这首歌曲内容与本课的教学内容关联性不大,对本课的教学起不到辅助作用。其次,教师为了为本节课的阅读做词汇方面的准备,带领学生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有关交通工具词汇进行了复习,占用时间较长,拉长了读前活动的节奏,并且这一活动全部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被动地配合。最后,教师手拿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回答,进行的是机械的没有真实意义的句型操练,缺乏真实的交流。
【解决对策】阅读前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引出阅读的话题,帮助学生阅读接下来的文本,在教学中不能占用太长的时间。在本节课中,教师安排了三项内容作为阅读前的铺垫,导致读前时间过长,留给文本阅读的时间相对变短,并且安排的内容教师操控性强,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如果想选用歌曲进行热身,尽量选用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歌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复习与本课阅读相关的交通工具词汇及句型时,也应充分考虑发展学生的思维,不能由老师牵着学生走,机械地复习词汇和句型,而是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上课伊始,教师可以选择歌曲How do you get there?和学生热身,既活跃气氛,又自然涉及到了交通工具词汇。之后,教师可以和学生自由交谈:How do you go to school?How do you go to the park?请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回答:I go to school on foot/by bus/by car...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展开追问:Why do you come to school on foot?Is your home near school?与学生讨论完生活实际后,提出开放性问题,请学生思考:How many ways can you think of to go to school?以上设计中,师生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真实的交流,在自由交谈中复习了词汇和句型,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开放性问题的思考让学生主动思维,回忆学过的所有关于交通工具的词汇。
二、忽视文本配图,缺乏对图片的解读
【教学回放】本课需要阅读的四段文本配有四幅图片,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现了重文本轻配图的问题。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读图,而是提出问题,请学生直接阅读文本内容并回答问题,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也没有让学生观察图片、根据图片描述等。
【问题分析】本课作为一节读写课,通过配有图片的文段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语篇综合性训练活动,图片能够在阅读之初激趣、导入、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等,在阅读中和阅读后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复述文本内容,但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忽略了图片的重要作用。
【解决对策】《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读的二级目标要求学生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因此,在阅读前,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中的图片,引导学生看图讨论,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预测文本信息,培养阅读兴趣。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课的配图,引导学生进入阅读。首先,教师呈现吴一凡的爷爷卧病在床的配图,提问:Who is he?He is Wu Yifan’s grandpa. He’s ill.What does Robinwanttodo?He wants to read a magazine to him.What’s it about?接 下来,教师出示四幅图,请学生围绕图片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入阅读的话题:Today,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different ways to go to school.在阅读中,教师可以结合图片,提出问题,例如最后一段文本,教师可呈现图片,请学生猜测这里的学生可能怎样去上学:Look at this picture,where is it?How do the students go to school?Can you guess?在阅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图片的帮助下复述文本内容。
三、对文本的解读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层挖掘
【教学回放】在本课阅读过程中,教师首先请学生快速阅读并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点。之后,教师请学生仔细阅读,回答问题:How do they go to school?How many ways to go to school can you find in the text?Does everyone in the text go to school?之后教师播放录音,学生跟读。
【问题分析】在以上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文本内容进行提问,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答案回答,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学生回答准确,对文本的解读也很顺利。但这些问题只停留在文本的表层,教师没有设计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缺乏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挖掘,缺乏对开放性问题的思考。
【解决对策】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在阅读中,尤其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辨析能力。对于文本的处理,教师问题的设计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本身的解读上,还要注意挖掘文本背后所传达的信息。而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在本课阅读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How do they go to school?这一问题是对文本信息的提取,属于阅读的第一层次。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Why do they go to school by...?这个提问帮助学生在正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推断作者意图,属于阅读的第二层次。教师再次提出问题: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is?What questions do you have?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跳出文本,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阅读文本做出判断,提高学生基于事实表达个人观点的思辨能力,属于阅读的第三层次。通过以上不同层次问题的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能逐步深入。
四、阅读后的写流于形式,缺乏铺垫
【教学回放】在本课的阅读后活动中,教师请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本小组成员上学的交通方式,提出安全建议并制作海报。因为学生的上学方式基本相同,所以小组讨论很快完成,但在海报的制作过程中,学生进行得并不顺利,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没有为阅读后的写作做铺垫,学生在完成海报时可写的话非常有限。
【问题分析】在读写课中,教师对于阅读中的活动非常重视,在教学预设时也较为详细,但对于阅读后的输出,只是安排了写这一环节,却没有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出真正经过阅读思考后的收获,没有真正检验学生在阅读后的所得,学生在写的环节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内容上比较单一。
【解决对策】在读写课中,阅读后写的输出要在阅读输入的基础上进行,为了更好地从文本的阅读到理解再到文本的输出,教学活动要细化,在教学预设安排阅读活动时,教师要想到为之后的阅读输出做铺垫。思维导图作为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把零散的思维系统化,有利于学生扩散思维的展开。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和学生随机进行讨论:If you go to school on foot,what should you pay attention?If you go to school by bus,what should you pay attention?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记录归纳,为接下来的写搭好台阶。
本文以一节六年级读写课为例,分析了当前小学英语读写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发展学生英语思维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读写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