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高品质无抗猪肉生产工程
2019-04-08
在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方针指导下,在中国农业健康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北京总部的指挥下,联盟东北工委和东北地区的十几家饲料公司、屠宰企业、连锁超市等成员单位,结合东北地区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以及生产现状,选择中心城市外围的县、区为基本生产区域,通过产业组织,建立了新型产业模式,确立了生态主义范式的健康生猪生产体系。
联盟连接上端的粮食种植,带动下游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强化环境保护和农业资源化利用;建立新型销售渠道,采用新零售方式运营的社区支持农业(CSA)超市。同时对生产流程和渠道进行全程追溯、管控,打造种、养结合的农业全产业链生产模式,为社会和消费者提供示范和观摩,展示农业的根本所在,营造社会认同的产业文化。并以此确立新型产业模式带来的全新生活方式。
无抗养殖是指在养殖全过程或某一阶段中不使用抗生素,而采用物理、微生物等方法作为动物保健与防病手段。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代替饲料中抗生素,从源头控制抗生素,生猪在养殖周期内健康状况良好,对于不健康的生猪直接淘汰,不让得病的生猪进入市场。
生产出的猪肉风味物质含量是普通猪肉的两倍,筋道可口,纤维细嫩,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营养更丰富可减少调配品的使用;更适合孕产妇、儿童、老人。肉品质量高于国家标准,可放心食用;无抗猪肉全程无抗养殖,每一批肉都经过检测,全程可识别可追溯。
一、原粮生产
1.饲料原料选择。选种优质的本土饲料原料,例如国产大豆、非转基因玉米等。
2.经营方式。动员企业参与农业生产和土地经营,采用机械化耕种和无人机植保技术,推广控制化肥、农药残留的新技术以及生物技术产品,提高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保证粮食质量安全。
3.粮改饲。种植青储饲料,降低生产成本,节能减排,提高畜产品品质。
二、生猪安全生产体系
无抗健康猪肉的饲料中不含抗生素、激素、精神类药物、防腐剂、色素等药物和添加剂,实行全程无抗饲养;出栏后生猪肉质的抗生素残留量符合欧盟现行安全肉标准。
建立生猪的安全生产体系是目前中国养殖业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包括:新饲料标准、饲养标准、畜产品安全标准、胴体标准、环保标准等。
1.核心预混料技术。
(1)现代微生物技术,提高动物生产性能,解决饲料配方中抗生素添加的普遍现象。
(2)能大幅提高动物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率,同时提高动物的饲料消化吸收率,解决饲养过程中抗生素过量使用问题,保证食品安全。
(3)采用有机矿物质原料,替代无机微量元素,减少畜禽粪污排放量。
(4)有机酸技术,增加动物对饲料的适口性。
(5)改善动物肠道环境,控制肠道疾病。
(6)保证畜产品的卫生指标。
(7)被称为“第七营养素”的植物纤维在饲料日粮中的添加。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畜产品风味。减少排放,保护环境。
2.饲养和管理。
(1)选种标准。选择国内市场比较普遍认同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品种,母猪选择PSY(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指数达25以上,育肥猪选择育肥周期六个月,出栏体重130千克以上的猪。
(2)生活环境标准。猪只日照时间为6~8小时,提供了通风好干燥舒适的生活环境,并在运动场场内提供了饮水设施,夏季有遮阴设施,地面有20厘米沙土垫料。
(3)饲料标准。猪只日粮设计标准,全植物(杜绝动物源性饲料),低金属,零药残,以新鲜干净无霉变组成日粮,全新精准营养组合,以东北地产玉米、大豆、小麦、牧草、乳制品等为原料。要求无抗生素、低金属、无霉菌、无激素及神经药品。设计全新营养日粮,科学应用有机酸与生物技术结合满足动物发挥最大生产性能,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4)生产流程管理。根据地区特点、气候差异、建筑结构、设备配置的不同而决定。
(5)建立疫病防控体系。建立品种优化、生物安全、免疫接种和抗体监测、隔离防护四个控制环节。生猪疫病的防控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猪场的环境、饲养管理、生物安全、卫生消毒、饲料营养、卫生保健和免疫监测等各方面,要坚持“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综合防治”的原则。养猪的上策是养好,中策是防好,下策是治好。要净化环境,控制疾病,提高猪群的整体免疫水平,实行全进全出的小单元饲养,分点式饲养、分胎次饲养等饲养模式。加强硬件措施管理,改善猪场条件,减少人工管理因素,降低发病诱因。
(6)建立远程影像、数据化管理。在养猪业已经逐步实现规模化的时代,需要信息化管理技术。实现养猪业的信息化是指硬件和软件上都实行自动化控制。硬件的自动化包括自动上料系统、自动清粪系统等。软件管理方便,例如给猪佩戴耳标,实现了对猪各种数据的采集、处理。通过数据化管理,让猪场管理更简单、更科学。
3.畜产品控制。
(1)安全控制。建立生产的全程追溯系统、个体标识和档案;建立畜产品第三方资质部门的随机抽样检测、检验;建立政府管理部门、社会团体和产业组织对生产企业监督通道。
(2)品质控制。建立标准化的生产体系,主要包括饲料行业(联盟)标准、饲养标准、畜产品标准、环境标准;高效微生物技术、有机微量元素技术、有机酸技术。
4.屠宰加工。
(1)屠宰场拥有国家卫生防疫检验合格证明。守法经营,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按照标准进行检验,确保猪肉产品质量安全。
(2)具有肉品的安全检验、检测报告。屠宰厂屠宰时需提前6小时报检,填写报检单,检疫人员必须对进厂猪进行严格检查。出厂生猪产品应附有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和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三、环保和资源化利用
1.秸秆的饲料化。在收割时选择清洁的植物秸秆,根据类别要求,进行粉碎处理,畜禽要求饲料在0.5厘米以下,反刍动物饲料要求在1.5~2.5厘米。然后加入微生物纤维秸秆处理剂,释放秸秆中的蛋白质、糖类、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使纤维组织离散,促进肠道蠕动,提高饲料消化吸收率。秸秆饲料可以替代单胃动物饲料中的20%~30%能量饲料,反刍动物的40%~50%能量饲料。这项技术对于养殖发达地区(每头猪年产粪量1吨左右)的秸秆处理将起到很大作用。
2.秸秆肥料化。将收割后的秸秆粗粉回收,按照3∶1的比例同畜禽粪便混合堆放田间,混合后含水量不超过60%,堆放周期1年,形成初级生物肥,即可田间施用。有条件可以进行拋翻供氧和人工升温,能大幅缩短发酵周期。
秋季粮食收回后,利用无人机在粉碎秸秆上喷洒秸秆腐熟剂和低温微生物发酵剂,然后进行深耕,大约在3~5个月内秸秆会完全发酵,变成植物可利用的有机质。
3.土质改良。秸秆肥料堆放1年后,可按照每亩1吨左右的比例对农田施肥。秸秆肥料施肥两到三年的土地,土壤有机质会得到显著提高,消除板结硬化,土质柔软疏松。
利用微生物菌肥技术,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解离土壤板结颗粒和植物根须,改善土质,疏松土壤。
利用植物腐熟和微生物低温发酵技术,将植物秸秆粉碎翻埋。
针对盐碱土地或是沙化土地,堆放秸秆肥料每年翻耕,三年即可变成可耕种土地,并具有充足的养分,成为优质土壤。
秸秆粪污发酵肥料还田,是改良土壤简便易行且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循环经济。
4.生物有机肥。初级生物肥由于成本较低,可以作为原料进行细粉,在自身有机质的基础上,复配矿物质元素和有益微生物菌,加工制粒,即可成为高附加值的生物有机肥,供给蔬菜、水果以及其他经济作物使用,并且能生产出高品质绿色蔬菜。也可以利用户外大棚,使用初级生物肥饲养蚯蚓,收获蚯蚓作为医用原料,蚯蚓粪肥也属于高品质生物肥,进一步提升价值。
四、农产品销售
发展CSA超市和团购客户联盟。以猪肉为例,在全国范围内,居民和一部分商业用户吃肉主要以鲜肉为主,渠道来源主要有农贸市场,占总需求量的65%左右,大型超市大约占25%多,新零售店不足10%。很多农贸市场猪肉来源不固定,没有安全保障和质量标准;大型超市销售的猪肉来源相对固定,但是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新零售店销售的猪肉多以特色为主,没有标准,且供应不稳定。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和消费质量都有很大改善。无抗猪肉全程无抗生素养殖,更适合孕产妇、儿童、老人食用。建立稳定的生产体系,质量有标准,安全有保障,是消费者的迫切需求。
有场景,能体验,懂关怀,尊重个性,喜欢便利快捷,可线上线下互动的充满人性化的商业活动是现代人的最爱。从经营入手,用理念和可靠的操作手段,可以把千百年来吃肉的简单行为变成一种民族文化。同时带动绿色蔬菜、粮食、食用油、马铃薯等安全优质农产品销售。所以选择了CSA这种零售方式,并加以丰富和发展,来完成以猪肉为代表的农业全产业链模式经营。
1.新型连锁零售店。自营形象连锁零售店,选址居民集中、购买力强、方便停车、易于驻足的城市街区,建立统一标识的形象连锁零售店,设置场景,展示健康和食品安全的科普知识以及美食和烹饪技术;设立现场品尝专区;会员可远程视频订购,金额过线免费送货上门。所有店面的货品和资金都可以通过数据中心和财务联网。
加盟形象连锁零售店,加盟店按照自营店的同一规格建立,统一培训,统一管理。每个城市前十名加盟店免加盟费。
2.产品推介。农业全产业链产品;全程可追溯;第三方资质检测机构的随机检测、监督;通过社区、物业、工会等社会组织进行递推式宣传;大型团购单位直接供应;所在区内组织生态观摩,同团购单位举办联谊会;通过大专院校和工会举办食品安全有奖知识竞赛和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建立以健康食材为主的餐饮联盟,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3.媒体宣传。生产所在地的户外市政广告;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公益广告;消费群体的精准商业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