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生命·生长
2019-04-07孔令华
孔令华
【摘要】21世纪的今天,舞蹈教育面向的学生已不再是单一知识的传授,而是通过舞蹈教学使学员综合素养更加完善,更加均衡。在中心兴趣培养转型升级的理念下,课程突破舞蹈传统单一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儿童的健康人格,强化专业能力,提高综合素养为主线,使舞蹈成为学生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儿童舞蹈教育 素质教育舞蹈 校外特色
一、舞蹈教育的現实问题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儿童早期艺术教育的日渐重视,儿童舞蹈教育发展也异常迅速,各种舞蹈考级教材纷纷推出,它对于促进儿童舞蹈教育的规范化、提高儿童舞蹈兴趣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儿童舞蹈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学科建设的速度与舞蹈教育发展的速度出现偏差,人们对舞蹈教育整体功能的认识还有待于提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舞蹈教育认识的局限性
正如日本舞蹈家邦正美在《教育舞蹈原论》中说的,教育舞蹈的理念在于“透过舞蹈的教育”。在这里,舞蹈并不是教育目的,而是教育手段,目的在于“培养堂堂的人格,培养崇高而尊贵的人”。
其实,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舞蹈观”的形成似乎还大多停留在专业技术层面上:都是以“组合/舞目”以技术为测量标准,它造就了舞蹈教学呈现和评价的单一和便捷,舞蹈教学成为简单的模仿与被模仿过程。
2.舞蹈教育内涵和途径与儿童生活割裂严重
儿童舞蹈教育与儿童生命整体性、生长环境、社会文化等相脱离,将儿童封闭在教室、禁锢在舞蹈,舞蹈教育对儿童未来生活的帮助被大大弱化,失去它应有的作用。
3.创造性在儿童舞蹈教学中的缺失
儿童舞蹈教育对考级教材的日益偏重,其结果就是教育内容的规范化、可量化、技术化不断加强,而在过程中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力被大大弱化,导致儿童舞蹈唯舞蹈而舞蹈,而不是为儿童的舞蹈。
二、校外儿童素质教育舞蹈综合课程建构
1.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
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而作为美育之一的舞蹈课程日益受到重视,以原北京舞蹈学院院长,著名舞蹈家、美学家、教育家吕艺生教授为首的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素质教育舞蹈课”先后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等50多所学校开展并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教育成效。
2.“素质教育舞蹈”的释义
《素质教育舞蹈》主要针对普通学校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舞蹈普及型课程开发。它强调两个综合,既人文性和综合性。它借助舞蹈与其它相关艺术的综合,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舞蹈在这里已不再是一种孤立单纯的职业技能,而是有效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审美教育。
课程围绕“观察与模仿”“即兴与表现”“交流与合作”“创造与求新”“综合与融化”五项能力展开,它对于我们校外舞蹈相对专业的教学改革同样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3.中国儿童中心舞蹈课程的转型
舞蹈是中国儿童中心规模较大,较传统的兴趣小组活动之一,由于常年受到专业教育模式影响,其教学结果就是方法手段缺少创新,学生参与程度有限,适用教材缺乏,以追求“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的舞蹈课程不能满足当下儿童全面发展需求。
在《中国儿童中心五年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中提出“以培养儿童健康人格为目标,重点要通过课程建构来实现兴趣培养的转型升级。”舞蹈团队带着探索、实验、创新的精神,进行了课程内涵与教学方法的重构和更新。
在借鉴《素质教育舞蹈》方法同时又结合校外专业教学特点,课程体现系统性、综合性、创造性的三大特性。
(1)系统性的整合与规范
课程按照四个级别进行设计。分别是舞蹈启蒙(3.5~4.5)、舞蹈初级(4.5~6)、舞蹈中级(6~9)、舞蹈高级(9~12);这部分内容将儿童舞、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当代舞蹈的基本元素、韵律、舞姿等按照年龄划分为17期舞蹈纲目。其中,这部分由舞蹈技能、舞蹈知识、舞蹈表演、创新课例四部分组成。目的旨在建立教学的统一性、层级性、规范性。
(2)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综合性
在围绕年龄维度纵向深入的同时,横向融合其它门类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与其中,这也是课程第二个特性——综合性特点。以此扩大与加深舞蹈“整体教育”内容的影响。
其一,此次教学活动需要与什么学科内涵产生联系。课程将围绕文化、科技、美术、戏剧、生活、绘本、音乐进行内容拓展。
如美术中色彩、线条、造型、关系、空间;文化中的环境、神话、仪式、服饰;音乐中的动力、节奏、肢体、时长。
生活中的动植物、人物、物体、自然现象等都成为表现的内容。
在这里,我们以身体教育为主,运用各门艺术对人体感觉系统最具作用性的方面为辅,建立起门类之间的沟通,以“一科切入,兼及数科”的理念推入,突出舞蹈美育本身。
启蒙舞蹈(3.5~4.5)注重身体的探索、音乐和空间的感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幼儿喜欢的游戏、情境、故事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教学通过《我的身体真奇妙》《逛逛动物园》《奶牛歌》等9个教学主题内容,以此来初步培养儿童健康人格的积极培养。
初级舞蹈(4.5~6)将教育戏剧融入舞蹈教学。以舞蹈创作为主线,将生活中的丰富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主体,如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挥创造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中级舞蹈注重舞蹈和绘本关系。通过《弗洛拉与火烈鸟》《最美的舞蹈》等绘本故事,帮助学员在学习中克服怕苦、怕疼、胆小、不自信等问题,绘本故事有助于激发学员的创造力、想象力,学员在合作中享受舞蹈,自信而勇敢地表达舞蹈,让舞蹈学习充满了新意和趣味性。
高级舞蹈注重提高学员全方面的舞蹈素养,重点培养学员讨论、交流、思考和判断能力。课程将拉班理论和动作分析首次引入教学中。从标准示范转向更有价值的引导和启发,通过对动作的发展、情绪的表达,来促进同伴关系的建立和社会交往的技能,达到身心高度和谐,从整合多学科知识,聚焦多能力的培養为切入点。
其中,每一层级的教学内容都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展开。教师根据学员身心发展特质,分别从:观察与模仿、即兴与表现、交流与合作、创造与求新、综合与融化元素中融入和体现,完成创新教学活动案例。
(3)创造性导向与帮助
创造力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每个教学活动案例中。课堂上,重点不是老师教授什么舞蹈,而是教师重点是设计教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学多为开放式的结构,教学从“跟老师学舞蹈”变为“跳学生自己的舞”,即老师主要做引导和启发,重点突出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儿童通过舞蹈学习,达到自我认知、自我表达和自我开发的能力。
舞蹈教学团队以《自然·生命·成长——校外儿童素质教育舞蹈综合课程之创新教学活动案例》为教研任务。期间,完成了《火》《蝴蝶花》《我们拥抱来自星星的你》等9个主题教育舞蹈。
晚会由三大版块组成,第一版块是“舞动自然韵律”——通过孩子们观察生动有趣的大自然,让孩子将广阔自然界的事物与舞蹈相联结,引导孩子以身体的律动再现大自然中的万物。如《火》《蝴蝶花》。
第二版块是“感受美好生命”——从人文角度出发,舞蹈教育不仅是艺术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更要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在活动中突出舞蹈的人文性和艺术感受力,是学员感受到生命的多元和美好。如《诗之灵·春之舞》《我们拥抱来自星星的你》。
第三版块是“编织七彩童年”版块——将舞蹈创作与绘本主题相结合,探索儿童心理、阅读、家庭教育和舞蹈的适度融合,课程不再单纯追求技能训练,更多综合关注儿童身心发展和人格构建。如《芭蕾女孩和男孩》《费洛拉和火烈鸟》。
其中,案例《科技馆随想》是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共同合作的。目的在于改变单一知识技能型侧重从艺术特长培养——到以提高全体学生鉴赏能力、艺术素养转型的教学模式的探索。舞蹈教学团队力求在教学中体现三个转变:
(1)课程核心目标的转型:从技能到思维
淡化了“教”的环节,学生所展现出来的动作,基本上属于“自创”。课堂借助音乐、图片、文化、服饰、人文风情等融合式学习,进行合作式的舞蹈短句编创,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尊重个性、面向全体,强调合作,来激发创造的儿童素质教育舞蹈新模式。
(2)课程模式的转型:从预设到生成
在既定教学纲目下,更加注重课堂的变化,案例《火》的老师在回忆时说:5~6岁孩子思想超出我的想象,他们形容火是温暖的、狂躁的——甚至于一个简单的抖手,孩子们都赋予它特殊的感情,课后学生说的最多的是“我没想到身体可以这样动”“这也是舞蹈呀”,课堂中以不断生成的动态作为活动的主旋律,更注重师生互动而达到的教学高度。
(3)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主体
整场演出的舞蹈并不是教师事前编排好,而是借助图片、绘本、音乐、美术、诗词等导入,均是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这一转变,让曾经教师是知识技能的权威,渐渐退居到幕后,成为学生学习合作者和指导者。
三、校外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
这种创新型课程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尤其高,它打破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既定模板,而是置身于一项创造性的教学研究活动中,很多成果来自于师生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合力。这样的课程形态恰恰符合校外教育的特点。
《校外特色儿童素质教育舞蹈综合课程》的探索是在新时期校外教育兴趣培养工作转型升级背景下产生的,同时赋予比以前单纯以舞姿美为主的舞蹈课更为深刻的意义,它将儿童舞蹈教学中应达到的专业技能同儿童生活环境、儿童自我表达、儿童情感想象等创造性联系起来,为促进舞蹈学习兴趣和专业技能提高,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方式。
在此,我们也愿意同广大舞蹈教育工作者一起交流、讨论和学习,为孩子们提供更为丰富的营养,促进校外舞蹈教育的优化和转型,让舞蹈教学在更加愉悦、有效和意义的氛围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