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研究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发
2019-04-07孙婧博
孙婧博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效率,正确指导学生探索知识、增长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兴趣教学;心理学;启发式教学;教育心理
国内有关兴趣的心理学研究或者学习兴趣的研究方面的文章有很多,从总体上来说这些文章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有很多文章是对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很少有文章对产生兴趣的机制和原因进行深入的理论方面探讨;二是国内有关兴趣的心理学的研究很少,主要的理论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介绍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文本兴趣的研究方面,对其他方面的研究很少。国内少有的对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兴趣机制的讨论上,这是国内对兴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现状。
西方对兴趣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并且在理论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其中最重要的突破之一是把兴趣分为个人兴趣和情景兴趣。
一、“新颖性—复杂性和可理解性”评价模型
Paul J.Silvia认为,兴趣的评价模型理论是“综合的和延伸的”,能综合这些不同领域,能揭露它们之间内在的一致性和解决它们之间互相冲突的问题。Paul J.Silvia对各个领域的兴趣机制进行了实验研究,并提出了兴趣的“新颖性——复杂性和可理解性”评价模型。这种评价模型的前提假设是,兴趣是一种情绪。近年来,心理学家普遍把兴趣看作为一种情绪,认为“兴趣是一种与好奇、探索和信息搜寻有关的一种情绪”。
情绪的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人们评价事物的意义,这些评价导致情绪产生。假如情绪产生于评价,那么是什么评价使兴趣(情绪)产生呢?兴趣来自于对事件的两种评价。第一个评价是事物的新颖性或复杂性,即事物具有新鲜的、出乎意料的、复杂的、难以处理的、令人惊奇的、神秘的模棱两可的等特性。第二个是事物的可理解性,也被称为个体的因应能力评价,因为它关涉人们是否有技巧、知识和资源应付事件的评估。总之,如果人们认为某种事物是新鲜的或复杂的和可以理解的,他们就会认为该事物是令人感兴趣的。为了简洁和易于理解、应用,可以把两个维度变为新颖的和可理解的复杂性。
许多实验研究表明,这两个评价维度能很好地预测兴趣。在控制了个体的好奇心、开放性和材料的愉悦性等干扰变量的情况下,一个用图片为实验材料的实验发现,兴趣依赖与图片的复杂性和被试的因应能力两种因素。当图片复杂性高时,因应能力能够预测兴趣(R=.41,p<.001,95%CI=.21-.58),发现(复杂的)图片让人感兴趣,低能力组发现复杂的图片不令人感兴趣;然而当图片复杂性低的时候,因应能力与兴趣无关(R=-.09,ns,95%CI=-.31--.14)。实验还发现,图片的复杂性与个体的因应能力在预测兴趣中存在交互效应。当复杂性低时,因应能力并不能预测兴趣,然而当复杂性高时,因应能力很好的预测性趣,并且这种效应并不受个体差异(被试间差异)的影响。说明这种效应适用于不同的文化和年龄,也适用于不同的刺激和测量兴趣的不同方法。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心理学研究证明,成功的体验能够使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淡化挫折、失败带来的心理压力。人们从事任何的活动,都有一种要到达目的的愿望,当活动取得成功,愿望到达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心理上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产生一种追求,想继续取得成功的需要,产生了进一步的动机和兴趣。学习也是如此,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上便很少取得成功。如果我们帮忙他取得一点成绩,并给以鼓励和支持,使他转苦为乐,这就会造成他们学习转变的开始。
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的好与坏将会影响到学生继续学习的用心性。评价得好,会进一步激发學生的学习用心性,拓宽思路,有利于更好的掌握下一知识;评价不得体,会挫伤学生的用心性,学生会失去信心,对于用心性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避免直接的否定评价,应采取得体、鼓励性的评价。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如“你真棒”“verygood”;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如“你思维很敏捷,再想一想?能否说得更完美些。”“很好!你有动脑筋,下次再接再厉”“大家起来帮忙他。”等。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用心性。
法国的雕塑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的“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从一个方应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等,这种评价方法不能真实地反映每一个学生的真实状况,而是就应针对学生个体的不一样的学习状况,制定不一样的学习目标。当学生有到达目标时,教师应当不吝啬表扬,在不一样的场合给予鼓励和赞赏;对于没有到达预定目标的学生,我们就应帮忙其分析原因,如一张考卷;我们能够根据上方的失分状况,帮忙其分析哪些是他不就应失分的题,哪些是他由于知识掌握缺漏造成的失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忙其重新建立自信心。
三、增强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比较呆板,黑板加粉笔,教师在上方讲,学生在下方听,学生的地位消极被动,教学氛围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感到搞笑和新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模型、投影、幻灯、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来丰富课堂教学。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海战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甲午中日海战的录像,这样就使学生对这场战争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在讲到为什么中国会失败时,再让学生观看截取的有关的录像片段后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能够更直观地向学生呈现抽象的、不易明白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变抽象为具体,从而使教学活动教得生动、学得活泼、练得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