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构与创新

2019-04-07曹林

神州·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句号省略号逗号

曹林

《青蛙写诗》是部编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轻快、活泼的儿童诗。诗歌想象丰富、充满童趣。蝌蚪、水泡泡、小水珠与语文知识中的逗号、句号、省略号恰如其分地联系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又将蝌蚪、水泡泡、小水珠拟人化,赋予人的语言,个性十足,情趣盎然。

全诗共5小节,描写了青蛙在下雨天用“呱呱”的鸣叫声来作诗的情景。第一小节写青蛙受到雨点儿“淅沥沥  沙啦啦”的感染,产生了作诗的兴趣。第二节至四小节写蝌蚪、水泡泡、小水珠分别充当青蛙写诗中的逗号、句号、省略号。第5小节写青蛙的诗写成了,蝌蚪、水泡泡、小水珠都在诗中充当了标点符号。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遵循“以读促讲,读中感悟”的原则。除了在朗读形式上追求多样化以外,还力求挖掘文本深处的语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读出蝌蚪、水泡泡、小水珠的语气差异,感受三者的个性差异。具体做法是:

(一)巧设情境  同化文本角色

“瞧,一只可爱的小蝌蚪听说青蛙要写诗了,迫不及待地游到了青蛙的身边。他对青蛙说”这里我戛然而止,将预设的情境展开后,果断把小蝌蚪的话交给学生去读。当然在意料之中,学生读得语调平平。

“小蝌蚪急得快要跳起来,他对青蛙说”这一次,我加上跳脚的动作,继续渲染情境。学生终于体会到了小蝌蚪急切的心情,也把“我要给你当个小逗号!”读得情感丰富,意蕴传神。不满于此,我继续设置情境:“青蛙听了小蝌蚪的话,犹豫了半天,也不开口说话。这可急坏了小蝌蚪。他使劲跳出水面,冲着青蛙再次说”

开渠引水,水到渠成。学生在此情境之中不自觉地同化为诗中的小蝌蚪,把小蝌蚪热心快肠、乐于助人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个别学生还从座位上跳起来,早已按耐不住躁动的内心。

“水泡泡打了一个哈欠,慢慢悠悠地从池塘底下浮上来。他不慌不忙地说”我把水泡泡的语言同样抛给学生。有了小蝌蚪的经历,学生很快体会出“不慌不忙”的意思,刻意放慢语速,用沉稳自信、当仁不让的语调演绎出水泡泡生动活泼的形象。

同样是热心助人的善举,但是小蝌蚪和水泡泡,以及小水珠们各有各的表现。通过老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开掘,巧妙设置情境,让学生很容易也很自然地感受到小蝌蚪的急切、水泡泡的自信、小水珠们的谦逊团结。这种开掘既是对教材的深层解读与钻研,也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和加工创作。如此,才能摆脱“教课文”,走向“教语文”;才能以文本为依托,“进得去,出得来”;才能上出有生命、有温度的语文课。

(二)对比朗读  体会标点作用

本课有一个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逗号、句号、省略号。如何完成这项任务呢?我做了这样的设计:我请同学们把青蛙的诗中所有的逗号、句号、省略号全都删去,即呈现出:

呱呱呱呱

呱呱呱

呱呱呱呱

呱呱呱

然后,我让学生们自由朗读。不到一分钟,教室里就开始哄闹起来。有的学生读得像快刀切菜,当当不止,有的学生读得像母鸡离巢,咯咯没完,有的学生上气不接下气,有的学生干脆笑得前仰后合见此情景,我适时发问“同学们,没有逗号、句号、省略号,行不行?”学生不约而同、斩钉截铁地回答到“不行!”“那我们还是把这些标点符号还给小青蛙吧!”之后,我又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诗句。整齐洪亮、节奏鲜明的“呱呱”之声响彻教师。学生在读中分明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满足。

(三)大胆想象  破译诗意

青蛙的诗写成了。全诗只有一个“呱”字,重复了14次。小青蛙透过这个拟声词会传达些什么呢?我号召同学们都来当一当翻译家,发挥想象,把青蛙的语言破译出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大家形成了很多答案:

生(1):小雨啦!真开心!

生(2):小雨点儿,快停下!

生(3):下雨啦,快回家

生(4):小蝌蚪,谢谢你!

最后,我提议:我们一起按照课文中诗歌的格式编码。于是,形成了下面的诗行:

篇(一)

下雨啦,下雨啦。

我真开心。

下雨啦,下雨啦。

赶快回家吧……

篇(二)

下雨啦,下雨啦。

我要写诗啦。

小蝌蚪,水泡泡,小水珠

谢谢你们帮我把诗写成啦……

当学生们一遍又一遍朗读这些句子的时候,他们已经不是在为青蛙代言。诗句里的每一个字都来自他们娇小稚嫩的言语生命。言语创造与表达的成就感帮助他们成功打开了语言学习的大门并激励他们勇敢地阔步向前。

解读,深层解读。开掘,多维度开掘。

当我们手捧部编新教材,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以独特的视角、虔诚的態度去看待它、使用它、研究它、驾驭它、创新它的时候,我们就能真切感受到: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的教育智慧喷薄而出,我们的教育灵感源源不断,我们的教育生命蓬勃生长。

猜你喜欢

句号省略号逗号
我是逗号
省略号来了
句号失踪记
让句号成为“活结”(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