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析疑中实现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2019-04-07范婷
范婷
从教十余年,在这里,我见证了学校的华丽转型——由“南宁市东方外国语学校”到“广西外国语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在这里,我沐浴了新课程改革的春风——由传统课堂到“绿色解惑课堂”。
我校实施绿色课堂改革已有三年多了,本人“一路摸着石头过河”,现就我的语文课堂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在“绿色解惑”中实现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析疑”是“绿色课堂”的三元素之一,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这析疑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标准呢?我是这么做的。
第一,培养“小老师”。
老师工作忙,培养个“小老师”是帮助我们分担工作减轻负担的,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吗?不,不是!当代社会需要的不是单一的知识型人才——“书呆子”,而是多功能型人才——有知識、有能力、有思想、有魄力!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我的教学也相应的做出了增加——培养“小老师”。
首先,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学生的行为,对他们的基本情况有了大概的了解,然后选取了几名有责任心、有上进心、学习中上的学生,鼓励他们是有能力、有担当的,给他们树立自信,再要求他们细心观察老师是如何上课的,让他们尝试模仿。
我喜欢在上文言文课的时候用上“小老师”,因为学生们往往觉得文言文既枯燥乏味又难学,让他们提出疑问,他们只会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怎么翻译?”之类的问题,(他们也的确需要牢记这些基础知识),时间久了,有的学生就犯困了,这时候如果让“小老师”来主导课堂,兴许能增添一些活跃度。
课文讲解时,我会先示范文言文的第一段,提醒学生注意了解我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讲解的,让他们尝试模仿。刚开始,“小老师”比较羞怯,只能做到简单的口头讲解字词句,其他学生就会起哄说:“老师,太快了,我听不懂!”之后,“小老师”才慢慢适应、改正,讲写相结合,就逐渐养成了写板书的习惯。再后来,“小老师”还学会了点名回答问题,更能用“大家觉得他说的对吗?”之类的语言与同学们互动,课堂氛围变得更活跃了。而且“小老师”还能时常提醒同学们认真做笔记,比我的严格要求还有效。这样的“小老师”每一段或每一篇课文进行轮流,一个单元的文言文上下来,培养的“小老师”大概也能轮了两遍,他们自身也能获得进步提高了。
由此,“小老师”成为了我的左膀右臂,课堂氛围更活跃了,同时也给予了学生锻炼机会的平台,他们的学习自主能力得到了发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利用学习任务引爆小组PK。
我校实施的“绿色课堂”采取小组合作和竞争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合作,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从而全面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把需要探究的问题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能够发挥每个同学的潜能,凝聚集体智慧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初始阶段,我只是让每个学习小组讨论不同的一个问题,比如,一个班设立了六个学习小组,我就整理出六个不同的问题,让小组长抽签出本组的任务,进行小组讨论解疑。渐渐地,我发现学生们就在意本组抽到的任务,对其他组的任务却漠不关心。于是,我把问题缩小到两三个,让每一组都把全部问题讨论一遍,在成果展示的时候,各小组以抢答的形式进行。有时候,甚至仅有一个问题,就能让学生们产生思维的碰撞交锋。例如,在学习《老王》这一课时,第二课时就一个重点,“在作者眼中,老王是个怎样的人?”即人物形象分析,在考点中也会以句子赏析的形式呈现。这时,A组的同学找到了这么一个句子:“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并且赏析:“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王比作僵尸,写出了老王被病魔缠身到极点,表达了作者见到老王后的惊讶。”话音刚落,马上有另一组的同学举手说:“老师,我有不同的想法。”我示意她回答,她说:“除了有比喻之外,我还从‘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看出作者用了夸张的手法。”顿时,班里掌声雷动。许是受到了鼓舞,又有另一位同学站起来抢着说:“老师,如果题目不要求从修辞角度来赏析的话,我觉得此句还可以是运用了肖像描写,写出了老王病入膏肓的情态,暗示能关心老王的人实在太少了。”“是是是,还可以表达出作者对老王的同情之心。”发言声此起彼伏,我始终微笑着倾听,这时才带头鼓起掌来。同学们马上低头做笔记的样子,更是让我欣慰。
除了这样的各小组PK形式,有时我会改变他们的小组,换成女生与男生PK。他们争先恐后地积极发言,说到自己擅长之处时,声音洪亮,兴奋自豪之情溢于满面;说到词穷之时,又会满脸尴尬;也有的人,一脸的愤恨不满……看着他们充满活力的小脸,我以赞许的目光回报。
诚然,课改之路就像学海无涯,并不是几个学期就能轻车熟路的,目前我只探索到以上两点方式在析疑中实现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得到专家的指点,探索出更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