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9-04-07葛会

神州·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郑板桥丑小鸭竹子

葛会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的教学建议部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是学生加深对文本理解、体验的关键环节。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而有效的教学拓展能点燃孩子思维的火花,提高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之中,进行有效拓展,点燃思维火花,不但能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效果。

一、找准契点,训练思维

创新教学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众所周知,阅读是学生通向大千世界的桥梁,它是以文章的阅读教学为中心,组织学生理解文本,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所以,要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的教学拓展不可缺少。如《假如》这首诗歌的最后一段“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用省略号代表了更多没有说出来的愿望。通过自己的想象,将省略号之后的内容仿照课文格式写完,是本文的一个训练点。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奠定一定的写话基础,可出示图片,如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无家可归的流浪狗、灾难过后的悲惨景象、被破坏的土地与森林等。孩子们的心灵被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仿佛一下子从课本的小世界走向了社会的大世界。他们纷纷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对世界的同情心油然而生。在孩子们说完自己的愿望之后,我出示课后练习,让学生把“我要给……”这个句式补充完整。学生很快就能按照课文的格式进行述说,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一个积极活跃的状态,续写课文已是水到渠成。

二、续编故事,激发思维

“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学习《丑小鸭》一课后,让学生想象“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后会做些什么?或者会遇到什么事?”这时学生纷纷展开了想象,有的学生说,丑小鸭回到了他刚出生的地方,大伙都感到十分惊讶,丑小鸭宽宏大量,原谅了他们,他们也很后悔。从此,丑小鸭和鸭妈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有的学生说,丑小鸭遇见了与他小时候的伙伴,他遇到了困难,十分沮丧,丑小鸭鼓励他鼓起勇气顽强地生活下去……

三、诗意仿写,发展思维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含很多妙词佳句,精彩语段,应让学生反复诵读,理解其包含的哲理,领会写作方法,通过说、写的拓展训练,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儿童的语言原本就是充满诗意的,从他们嘴里不禁意间流淌出来的稚语趣言,常常令你忍俊不禁,亦或令人童心飞扬。如教学《我是什么》第三段:“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这段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不同形态不同地点的水写得生动活泼。课堂上,我抛出一个问题,让孩子们想象“水还会在哪里干什么?”,经过沉思后,孩子们说出自己如诗的想象:“清晨我在小草上滑滑梯。”“深夜我在樹叶上思考问题。”“夏天我在游泳池里和小朋友嬉戏。”……有效的教学拓展就这样成了课堂的一汪活水。

再如《我爱绿叶》,“同学们,在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是姹紫嫣红的春天?是热情奔放的夏天?是果实累累的秋天,还是银装素裹的冬天?至于我,我却喜欢那生机勃勃的春天。”抓住这个“读写结合点”进行诗意仿写,学生不仅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更重要的是要他们能借鉴作者的手法,发挥想象力,点燃思维的火花,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写出童真、童趣、童心!

四、整合教材,点燃思维

所谓的教学拓展就是结合文本适度地拓展相关内容,如主题相同的短文、片段,或链接与文本关系密切的课外知识,将文本置于更广阔、更开放的知识体系之中,能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如《竹石》是清代诗人郑板桥的一首古诗,诗句不仅描述了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而且整首古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更是诗人郑板桥正直无私、刚正不阿性格的真实写照。在教学这首古诗时,让学生理解竹子的坚韧不拔的品质是简单的,但是要透过诗句的表层,深层理解古诗写法上的特点,感悟诗句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是这首古诗教学的难点。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中的重点词句的品味,感受到竹子坚韧不拔的特点后,问道:“难道这首古诗写的仅仅只是竹子吗?”这一问题把学生带入了更深入的思考。当学生茫然时,教师为学生补充故事:在乾隆十七年时,潍县发生了大灾害,担任知县的郑板桥具实呈报上级,力请救济百姓,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捐助百姓。在灾情严重时,他毅然决定打开官仓借粮给百姓。下属们都劝他慎重行事,因为如果不上报批准,擅自打开官仓,是要受到严厉的惩处的。但郑板桥坚决地说:“等批下来百姓早就饿死了,这责任由我一个人来承担。”郑板桥的果断救活了很多人。板桥被罢了官职,但他无怨无悔。许多学生回答:“读了这首古诗,那坚忍不拔的竹子就像是诗人郑板桥,他刚正不阿,一心为民。”“这首古诗写的不仅仅只是竹子,更是诗人正直无私、不畏权贵的真实写照。”这个生动、感人的故事给学生提供了理解课文的支撑点,丰满了学生对诗句的感悟。当学生理解了诗人高尚的品质后再朗读古诗,自然声情并茂。这样将课外的知识引入进行有效地拓展,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也让文本更加丰厚了。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应有多广阔。因此,语文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抓住事物的变化特征,拓展教学的时空,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激情的天地,师生必将走进一个更加广阔的创新世界。孩子们在这样的学习中尝试着理解与发现,感悟着快乐与收获,同时也开启了智慧的门窗,点燃了思维的火花。

猜你喜欢

郑板桥丑小鸭竹子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丑小鸭的蜕变
和竹子在一起
《丑小鸭》续编
灰灰鼠要娶丑小鸭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