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2019-04-07范玉丹

神州·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创设情境

范玉丹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作为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师生感情融洽,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师生情感的融洽,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只有在爱的氛围中,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如果学生喜欢你这个数学老师,往往就会爱上你的数学课,即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在教学中,即使遇到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调皮等不良现象,或有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教师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安详和善地对待学生,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建立起来的师生间融洽的情感就能转化为学生的动力,这种动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新异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积极探索,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与变化,可以不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对新的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这就要先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学生的心,他们就越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要善于用采取新颖的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方法引起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好奇感,从而神情专注、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的认识又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且儿童的学习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玩”是孩子的天性,更何况是在上课时间玩。“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可见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不是单一的说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及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发展学习的兴趣,才能使所有的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和知识。设置悬念、讲故事等方法都可以用来创设学习情境,对刺激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求知的欲望,启迪思维,培养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导入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应善于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创设参与情境。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在教学中要尽量使那些抽象的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创设游戏性情境,喚起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动力的根本原因在于问题的设置,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深入,只能是表面的形式,同样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过深过难的问题会使学生望而生畏,知难而返,会使学生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可见,一个数学问题的提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甚至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问题的设置上要多下功夫,尽量使一个枯燥乏味的问题成为学生乐于接受、乐于解决、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尽量让提出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三、抓住学生心理特征,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强化竞争意识。好胜心也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他们在学习中往往争强好胜,成为“优胜者”是他们的目标之一。因此,教师要很好地运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尽量把竞争意识引入到教学中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中可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通过比一比谁的解法妙,赛一赛谁的得分高,调动学生动手动脑,踊跃参与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低年级儿童学习数学的动机主要是与学习活动本身的直接联系,如希望算得对、算得快,老师就可以通过“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等计算活动激起儿童学习的兴趣;儿童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就采用“比一比”“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等直观、具体的事物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力争做到讲在实处、练的扎实、学的活跃,使他们处在兴奋、热烈、不断追求、你追我赶的气氛中学习。中高年级的学生,在教学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动机,初步懂得现在学习掌握的知识与将来生活、工作的联系。老师在教学中注意通过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既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亲自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作用,将来无论做什么工作,一切离不开数学。活动的本身和学习目的的逐步明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和教学。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是在自身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自己概括出定义、规律、法则等,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自己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其学习也就越积极。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也都直接或间接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和生产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要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创设情境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