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小说教学的浅探

2019-04-07林滢鋆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余华暴力层面

林滢鋆

一、小说教什么?怎么教?

郑桂华教授在《新课标视野下小说教学的应为和可为》讲座中提到:小说教学在教什么?她明确有六大教学方向:内容、主题、艺术手法、对人生的启示、小说相关知识、阅读策略。以往小说的教学模式一般围绕“人物形象、环境、情节”三要素展开教学,探索小说的主题,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六大方向展开。教的东西可以有很多,这就是小说教学“应为”的地方,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比如为了发展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不同的阅读目的的需求不同,阅读策略、教学策略也就不尽相同。

鲍道宏教授在《新课标、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小说教学的挑战与应对》也指出,小说教学挑战在于“教学如何利用‘学生语言建构’?”语言建构与运用中包括“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教学中如何建立“阅读任务群”?新课标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定义为“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强化目标,聚焦能力的培养,成为小说教学的一大难点。在小说教学的“可为”方面,郑桂华教授也提出“如何找到与学生的阅读经验的相符的点?”这些问题在小说教学中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名师先行,大胆创新

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举行了以“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小说教学高端研讨会”为主题的市教研活动,其中苏宁峰老师的小说课大胆而创新,令人印象深刻。

苏宁峰老师《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小说教学观摩课,将高二的文本拿来高一来上,提出了“教材不分年段,只在教学深度”的看法。《十八岁出门远行》作为先锋派小说家余华的代表作,其荒诞的构架、冷静的叙述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宁峰老师通过标题分析、暴力分析、意义分析和结尾分析,将作者所要展现的罪恶与黑暗,小说字里行间弥散的那种永远“在路上”的漂泊感与不确定感分析得十分到位。

在教学中打破了原有的传统的小说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和创新。作为学生,听完课我深受触动,余华说“人不能承受太多的真实”,确实如此,课后竟有一种莫名的沉重。作为老师,听完课内心肃然起敬,也跃跃欲试。在课后的现场教研对话中,有老师向苏老师提问“余华作品中多是暴力、黑化的文本,是否需要呈现这样的黑化和暴力?”苏老师回应:“最残酷的揭露,才显得光明的可贵”,并指出“陈日亮在《我的教学即是读法》里提到,不盯住作品本身,而是从作品拓展。”任何文本都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具体实在的文学层面,叩问作品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另一个层面是博大精深的哲学层面,解释人的自我存在,探索人生的价值意义,展开对生存世界的理解。”

三、立足学情,纵深延展

郑桂华教授在“中学小说教学的应为和可为”中提到的“在小说教学中,如何寻找与学生的阅读经验的相符点”,只有找到相符点,才能让学生引起“共鸣”,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情感,与此同时也要基于学情和新课标背景下对小说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探索。那如何基于学情,找到他们的阅读经验与小说的相符点呢?我进行了一次尝试教学。

无意中,我看见有几个学生手上贴着花花绿绿的贴纸,凑近看发现是一只“小猪佩奇”,学生骄傲地举着手跟我说:“老师,你看我是社会人。”我猛然想到,这不就是活脱脱的“少年逻辑”嘛!以为简单地“贴张小猪佩奇”就能够成为“社会人”(成年人)!我找到了教学的方向和目标。正是十六七岁的少年无法知道“成人世界”中的暴力逻辑,因而我将教学目标锁定在“通过对小说情节分析,理解小说暴力意义”。尽可能让学生既理解成人世界中的暴力逻辑,又保留作者所要呈现的黑暗,与此同时,通过对黑暗的揭露,让学生体会到“世界并没有那么好”,而后通过对“旅店”——小说中唯一令人欣慰的地方的解读,让学生的心里有一抹慰藉“世界虽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但也没有很糟”。

虽然“暴力”作为教学中的灰色地带,在教学价值观导向上有一定的风险,只是呈现暴力吗?还是要告诉学生不应该有暴力?余华这篇小说中的“暴力意义”如此之丰富,我还摸不透学生究竟能掌握多少“暴力”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自编自导小说中的一段呈现暴力的片段——“抢苹果事件”。由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理解代替我的讲解,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中“强调通过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参与来进行学习,而不是由教师直接的讲解和传授。”通过学生的演绎,我大致能够推断学生对于这个片段在暴力层面上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我发现面对“暴力”这样灰色的主题理解,学生们都滔滔不绝。在自编自导的情景剧中,竟也将“司机的笑”挖掘出了更深一层的意味——“原来人可以在暴力中‘哈哈大笑’,可以体验到极大的满足感和快感”。暴力呈现的越真实、越残酷,后面“旅店”的意义的转折也就越温馨。真正的现实中没有那么多的鲜花掌声、蛋糕赞许那般美好,但是也不至于像小说中的暴力本性那般可怕。我们只有敢于直面残酷的真相而依然对人生满怀热爱和珍惜才最有资格获得宝贵的成长馈赠。

“对学生成长而言,一切只是都应该是可征询、可批判、可分析、可研讨的对象”因此,我们小说教学也是如此,不追求学生对同一主题、统一答案的解读,而是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猜你喜欢

余华暴力层面
一颗假糖的温暖
反性别暴力
一颗假糖的温暖
“暴力”女
暴力云与送子鹳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扩展阅读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