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的探究
2019-04-07刘学秦
刘学秦
“问题导学法”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如何才能将教学目标问题化、问题知识化、问题层次化?怎样才能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下面我从三个方面阐述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看法。
一、“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流程
所谓“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就是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讨、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学习完成教学内容的一种“问题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其课堂表现形式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整个课堂中,我认为教师要确定一个观点: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一般来说,我们的课堂流程为: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探究——展示交流和合作探究——总结提炼成知识体系——运用知识及实现教学目标。
二、如何开展“问题导学法”
1.借用问题: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都是从学生已知的东西讲起,善于从已知的东西中在学生面前揭示出能够引起他们疑问的那个方面,而疑问的鲜明的情感色彩则会产生一种惊奇感,引起学生探索奥秘的愿望。引导学生从平常的、习惯的、随时随地可见的东西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因此,问题的设计一般是以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为基础,通过提问导出新课,即温故而知新。例如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课的教学导入中,我安排了一个问题抢答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动物结构层次有关的图片,抢答下列问题:①人的生长发育是从什么结构开始的?②什么是组织?③什么是器官?④什么是系统?⑤从微观到宏观描述动物体(人)的结构层次?既复习了旧知,又增加了趣味性。通过复习,引出课题——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又是怎么样的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巧用问题,主动探究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揭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制造学生的认知矛盾,唤起学生的知识求知欲。因此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相关问题,有意识地去调动不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通过提问让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听授”转变为自主探究。在课堂上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地求知。
3.创设情境:解决问题,突破难点 当课堂教学进行到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时,也就到了学生学习新知识和认知新事物上最感困惑的地方。如果教师在此设置激发学生探索教学内容重难点的问题时,将会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研究《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这课,我们根据这节课的重难点引导回答:①哪个保存的时间长?说明表皮有什么作用?②因为表皮有什么组织?这种组织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哪些部位?通过观察思考学生很快就认识了保护组织的分布和功能。第二步:去掉桔子皮,观察内部结构并品尝。①里面有哪些结构?②我们食用的主要是哪个部分?说明属于哪个组织?③通过品尝,你觉得口感如何?你能推测这个组织有哪些特点?④观察果肉内一条条黄白色的筋络,它属于什么组织?有什么功能⑤果实能由小变大说明幼嫩的果实中有些细胞可以进行分裂,这些细胞组成什么组织?主要特点是什么?老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的资料和图片,解剖并品尝桔子的果肉,个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一一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通过教师的“导与问”,学生的“学与答”,师生互动,完成了教学目标。让学生构建起本节课的知识体系,顺利地突破了重难点。
4.问题梯度化设计,强化思维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有一定的梯度,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地提问。就像先后放好一块块石头,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使学生完成了由了解知识到领悟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同时也完成了具体到抽象、抽象到具体的双向思维训练。
生物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问题解决能力又是素养的核心,即课改核心的核心。“问题驱动教学法”在生物课堂中的全面实施,是构建、实现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有效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