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德育有效性的实施路径探索
——以福建省晋江市侨声中学校本德育实践为例
2019-04-07蔡安源
蔡安源
“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1]何谓道德?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天地万物之本源,德是为人处事良心之最高准则。道为体,德为用;道是根本,德是表现。所以,道和德是体用关系。那么,何谓德育?顾名思义,德育就是道德教育,也就是学校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
道德品质是人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可见,德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指导思想指出: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由此可见,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然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德育工作重不重要,而在于学校德育如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学校德育如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德育的有效性才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
要兑现立德树人的有效性,除了“普世价值”外(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还要关注“校际差异”。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校史校情,不同的校史校情决定了学校德育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因此,学校德育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就要立足校本,践行校本德育。那么,何谓校本德育?顾名思义,就是以校为本的道德教育。何谓以校为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认识和理解校本研究》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2]所以,校本德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融合社会主义主流核心价值观的具有本校特色育人模式的德育。在此,我就践行校本德育谈谈个人看法。
校本文化是校本德育的思想灵魂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同理,校本文化也是学校德育的思想灵魂。校本文化的精髓蕴含在校魂、校训、校标、校歌、校风等有声无声、有形无形和显性隐性的载体中。要挖掘校本文化的德育内涵,做到以文化人,是践行校本德育的必要课题。
比如,“仁和、成功”作为我校侨声中学的办学校魂,既扎根于东石乡土历史(我校地处福建晋江东石镇),又升华于我校办学积淀。《侨声兴学序》写道:“泉南素称,海滨邹鲁;东石古誉,仁和乡邦。祠宇幽深,行修朱子教化;寨台高耸,气贯成功精神。”序文中提到的“仁和乡邦”“成功精神”,源于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曾到东石讲学教化,东石因此素有“仁和故里”之美誉;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在侨声中学校址驻扎水师,侨声因此有了“成功校魂”之典故。可以说,仁和(仁爱、和谐)、成功(成就功业)的办学理念就是侨声中学育人目标的最高追求。
而学校“仁和、成功”的办学理念能否落地、怎样落地?2004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陈桂生教授和他所带领的六位博导的指导、帮助下,通过调查分析晋江侨乡中学生道德发展水平及价值取向,及深入解读新课程改革理念及目标,为我校确立了校本德育实践研究总课题——培养具有现代教养的中学生,具体包含“十个一”的教育目标:一颗赤诚中国心,一身文明气度,一股校训精神,一手规范好字,一口流利普通话,一项通用技术,一门外语工具,一个突出学科,一副健康身心,一种艺术爱好。2005年,《福建教育》第四期发表的《培养具有现代教养的中学生》一文(作者林茶居)写道:“‘十个一’:既指向求知,也指向做人;既指向技能,也指向情感;既指向体质,也指向品位;既指向科学,也指向人文;既指向继承,也指向创新;既指向普遍的价值观念,也指向个性的特色内涵……在侨声中学的语境中,‘现代教养’意味着一种综合素质,一种厚实、和谐的人文素养。”可以说,“十个一”的教育目标就是践行我校侨声中学办学理念的具体载体和操作路径,“培养具有现代教养的中学生”就是我校校本德育的当下目标。
既然校本文化是学校德育的思想灵魂,那么“无形无声”的思想如何“显灵”?“无影无踪”的灵魂又该如何“出窍”?我想,校本情怀就是校本德育的“显灵出窍”,就是校本德育的价值追求。
校本情怀是校本德育的价值追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其中,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家国情怀有一个认知和感悟的过程,即由近及远,由亲及疏,最终形成家国一体情怀。由此可见,校本情怀是家国情怀的缩影。所以,校本情怀同样是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的不是学生的当下,而是学生的未来。
那么,如何培育校本情怀?我们可以从办学理念中生成校本情怀的归宿感,比如校训精神的引领;从办学历史中感悟校本情怀的自豪感,比如办学成果的展示;从广大校友言行中体验校本情怀的温度和感动,比如举办“侨声校友论坛”、出版《侨声记忆》系列丛书(如校友回忆录),等等。多年来,“侨声校友论坛”活动数不胜数,既有《皮囊》一书作者蔡崇达校友题为“《皮囊》不忘来处”的文学讲座;也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许金时校友关于“量子信息技术”的科学讲座,等等。“侨声校友论坛”既是侨声学子亲近“善知识”的殿堂,又是培育校本情怀的心灵科学。2016年秋,我校侨声中学迎来了以“侨声缘·侨声情”为主题的建校60周年纪念活动。相聚侨声缘,难忘母校情。在筹备建校纪念活动的一场校友代表座谈会上,七旬老校友许先生拿起了话筒,满怀深情地说:“一个人,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另一个就是育我的母亲,那就是母校!而今,我们的母亲就要做60岁大寿了,我们这些兄弟姐妹应该凝心聚力,商量着办!”老校友的话既浅显又深刻,既形象又生动,既有温度又有情怀,可以说就是校本情怀的最佳诠释!
那么,校本情怀如何“显山露水”?我认为,讲述校本故事是校本情怀和校本德育“显山露水”的最佳方式。
校本故事是校本德育的最佳方式
会讲故事、讲好故事是兑现有效德育的最佳方式。校本故事的核心是校本教育,更具亲近性、形象性、经济性和实效性。[3]它使校本德育工作不致流于空泛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
问题的关键是,学校德育要讲什么故事?毫无疑问,我们既要讲历史好故事、中国好故事、世界好故事,更要讲身边的好故事、生活的好故事和校园的好故事。换句话说,校本德育要有“校本好故事”。那么,什么才是校本好故事?我想,校本好故事要做到“接三气”:上接天气,下接地气,中间接人气。所谓“上接天气”,就是要传播中国好声音;所谓“下接地气”,就是要扎根乡土文化;所谓“中间接人气”,就是要讲述校本好故事,传递校园正能量。
记得在2006年带队参加晋江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前夕,我和教练给校田径队开了一场动员会。作为领队,我重点考虑的是队员的安全和礼仪。道理学生都懂,关键是能不能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于是,我讲起了“吃饭的故事”。故事发生在2006年暑假,晋江—金门中学生首届红十字会夏令营在我校侨声中学举办。为了让两地学生能尽快熟悉,我们特地安排每张餐桌一名老师,两地学生“混搭”。第一天第一餐,我所在的餐桌发生了令我不安的一幕:最先吃完的是金门的一名女生,她先把自己的碗筷收拾干净,叠放整齐,然后轻轻地起身,轻轻地拿起自己的座椅,轻轻地放到餐桌下面,一切尽在不言中!我心里暗自着急:夏令营开营前,我们给晋江学生交待了诸多注意事项,比如安全问题、比如两岸政治话题不要谈等等,就是没有强调文明用餐细节。我们的孩子会不会一吃完,拍拍屁股就走人?接下来,令我更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同桌的晋江学生用餐结束后,一个个整理好自己的餐具,然后轻轻地起身,轻轻地拿起椅子,轻轻地放到餐桌下面。这种情况是我以前没有见到的,而且一切尽在不言中!
当我把“吃饭的故事”讲完后,赛前动员会也就结束了。后来,在外出参加晋江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期间,我们的队员即使饥肠辘辘,也是风度翩翩;即使身心疲惫,也要整理好餐具才离开。我想,队员对于“吃饭的故事”应该已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了吧。正如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4]
转眼间已过去十个春秋。时间来到了2016年,“省考”重新回归“国考”的第一年(高考由福建省命题到使用全国一卷)。我带高三文科班,面对“国考”,心中没底,谈考色变,人心惶惶。平时的质检卷难度比较大,考试成绩比较差,学生情绪普遍低迷,课堂气氛一度压抑。能不能改变学生状态,活跃课堂氛围,成为当务之急。于是,课前三分钟,我不再课堂小测,不再一味地“棒呵”学生,也不再乱灌“心灵鸡汤”。我就讲校园故事,讲高中学习生活。比如,告诉学生,学校旗台边的铁树已开花,今年我们的高考一定发!哈哈,学生一听完,乐了!比如回忆“元宵节”师生在学校食堂一起吃着汤圆,振臂高呼“吃汤圆考状元”豪言壮志的情景。呵呵,记忆中“打鸡血”的一幕,学生笑了!
2016年教师节,已在厦门大学读书的蔡同学寄来一张贺卡,上面写道:“我又想起了你的历史课。课前的小分享,或是一句话,或是一个故事,或是一张图片,都总能让我受益匪浅……最后,总结一下我对高中历史的态度:历史虐我千百遍,我待历史如初恋。哈哈!”当我默读着带有温度又有点调皮的这一段文字时,幸福的泪水已经不争气地偷偷地流了下来。
说事明理,以理启智,此为故事育人魅力之所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个个都是故事高手。同时代的古希腊先哲柏拉图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我个人认为,谁会讲校本故事,谁就能俘获学生的心!校本故事是校本德育的最佳素材。因为校本故事发生在校园里,发生在师生身上,发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以校本故事最鲜活,最接地气,当然也最接人气。每天都是崭新的一天,每天都有鲜活的校本故事。所以,校本故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讲述校本好故事,就是一个无声无息无形的校本德育过程,是传递教育正能量的重要德育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