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开放式教学
2019-04-07李蔚
李蔚
开放式课堂教学以人为本,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更是创新思维发展的沃野。现仅就本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创设开放式课堂,培养创新精神,谈点粗浅的体会。
一、以人为本,大胆求异
开放式课堂教学,首先要向学生的心灵开放。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塑造学生的成功感。成功感是学生获得心灵自由的最重要的情感因素。为每个同学提供成功的机会,让成功的愉悦转化为创造的原动力,特别是让那些“学困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是善教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思维的灵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时机地将其延伸为创造思维的过程,来拓展其创造能力。在一次历史课上,我组织学生评价李鸿章,很多学生列举了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出卖国家权益,对外妥协投降等史实,很多学生主张否定李鸿章,但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一位学生却不以为然,认为李鸿章尽管有上述罪恶,但在洋务运动中也有一定贡献,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化起了巨大推动作用。我及时表扬并鼓励他写一篇关于李鸿章的小论文。于是他多方查找资料,完成了很有创见的小论文《李鸿章——中国近代化的莫基者》。
二、自主回答,自我创造
开放式课堂教学还体现在树立起学生的自主地位(自主问答)方面。教学中,如果问题不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就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大胆地变教师设计课堂程序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努力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升华。实践中我采用课前预习,发现问题——课上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精选重组——学生再自主地解决问题的教学程序。预习旨在寻找疑难;提问意在抛出问题;精选重组旨在去粗取精,抓住本质,纯化思维,精化思路;解决问题中发现自我,自我创造。在这种自主问答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及解决的问题有很多超过了习题资料上的题目及答案的质量。学生自主的课堂,真正焕发出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了学生创造超越的精神。
三、激励群体,众柴助焰
开放教学要致力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开放,发挥学生在各方面的优势,通过集体合作、相互启悟、交相开拓的方式,实现观点与观点的碰撞、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教学中,我通过开展讨论课来帮助完成相关内容。
讨论课是就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专门讨论,课堂上学生自由发言,论从史出,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归纳整理,形成认识。如我组织的评述洋务派的历史活动并分析其失败原因的讨论,学生讨论得很热烈,有一生提出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从内容上看,对中国近代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又一生提出洋务派是中国近代改革实践家的鼻祖;还有一生提出从世界历史看洋务运动亦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一生又提出洋务派改革就其改革层面上只限于“器物”变革而未上升到“制度"变革,其失败是必然的,其改革只限于“器物”的根源在于其阶级局限性,它不是进步生产力的代表,不可能提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主张;又一生说:“洋务运动失败原因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日本维新成功在于推翻幕府封建统治前提下建立明治政权后进行改革,而洋务派是在维护、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基础上,进行改革的。”通过讨论,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面上深化了问题,熊熊烈焰源于群体的干柴。
四、扩展延伸,发展创新
开放教学要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开放,向图书馆、微机室、第二课堂、历史、现实、未来扩展延伸,要将学校与社会,过去与未来连接成一个整体,在更广阔的时空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此我将论文交流会、历史报告会、重大社会问题、国际问题研讨会引入课堂,力求达到“学史使人明智”的目的。
这里以小论文交流会为例略做说明。教学中我深切体会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最好方法,是学生独立撰写历史小论文。在写作之前先提出要求,要求观点要新颖、史料要得当,论证要严密、结论要有独特的见解。很多同学为写好论文,认真查找各种资料,或者向老师请教,同学之间仔细商量琢磨,撰写出诸如《文天祥新论》、《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美洲航行之比较》、《法国大革命彻底论质疑》、《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是历史的进步》、《中美关系新论》等等小论文。尽管这些小论文并不完美,但学生们敢于冲击定论的勇气,独特新颖的观点,论从史出的论证,大胆新奇的结论,可以说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