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法治教学的应用
2019-04-07李淑茵
李淑茵
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时代的实际情况进行对应的调整,如果只是生硬的教学,将无法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让知识真正活起来,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这个过程中,将教学和生活化相联系,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并自动将所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结合。
一、在《道德与法制》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1.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有效降低教学难度
由于《道德与法制》课程中涉及到一定的理论教学以及哲学观点,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理解这些理论学存在一定的困难,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将这种理性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形成感性认知,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
2.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不会产生畏难情绪。学生也可以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经验相融合,从而发现《道德与法制》这门课程的乐趣。
二、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相关路径
1.重现生活化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教学课堂气氛较为死板,学生的参与度也不够,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拉近理论教学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从《道德与法制》的授课中可以看出,开设这门课是为了在初中学生心中树立正面的精神力量,让学生能够以良好的行为道德标准作为参考,而这些例子的采用应当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而不是脱离实际,教师应当从教学的初衷出发,在课堂中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将适宜中学生的一些法律知识和相关理论教授给学生。例如,在教学《平等、尊重与宽容》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并以班级的团结作为话题,让学生尝试用平等、尊重和宽容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形成讨论小组进行分析,共同分享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在班级氛围中构建出和谐平等的气氛。
2.通过开展课外活动的方式推进生活化教学
在《道德与法制》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实践连接课堂和生活,能够有效地将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延伸到课下,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这种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也能够联动课上和课下,让学生认识到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相关路径。例如,在教学《生命的思考》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当地的名人故居或博物馆等进行参观,从而感悟不同人生追求的价值以及意义,在课下参观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分享,从而为课下的实践活动进行升华,也能够帮学生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再如,针对当下的追星问题,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上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运用播放视频降低活动的实施难度,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并引起对偶像的讨论,过渡到自我认识的重要性这一主题上。关于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也不必拘泥于形式,也可以通过班级调查等形式丰富教学的维度,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制》教学的其他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增强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进行道德与法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注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增强对《道德与法制》学习的情感体验。在这方面,教师在例子的引用上可以采用更多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搜集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为课堂进行相应的举例。在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对学习到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道德与法制》相关知识。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和班级中的日常事件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分享。例如,在教学《做情绪情感的主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描述该课程即将教授的主题,然后让学生通过情景表演等方式,列举出情绪、情感对人的重要性以及无法控制情绪情感时产生的负面效应。教师也可以在班级中自命主题,让学生进行相关的创作,创作的形式不限,只要学生能参与其中自由发挥,教师就需要给予更多的鼓励,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关于主题的诠释,然后教给学生如何更好地处理情绪和情感,当面对事情时如何保证理性和客观。学生也因为之前付出了情感的体验,能更好地理解教师教授的内容,获得学以致用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制》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理论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同时,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也是《道德与法制》这门课回归教学本质的重要举措,知识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其有效性,也能真正地影响学生。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生活化教学模式开展时应当避免形式化,而是要注重教学的内涵,这样才能够真正让学生学到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个人素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