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阅读任务,助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9-04-07◎
◎
一、英语阅读教学中创新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和意义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旨在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部2012)由此可见,课标对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就成为新课改以来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能够帮助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已有经验,在与同伴交流和自己思考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认知和见解,从而全方面地提升英语语言能力,提高英语语言素养,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很多学者都对应于学科创新思维的培养展开过充分研究。陈芙玮在《初中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中提到,创新是非常有价值的思维理念,在初中教学的各个领域中都有涉及,而《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就在于提出并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马有璞在《新课程》上发表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文章中指出,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当前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初中英语教学怎样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英语教育工作研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创新性思维的含义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就必须弄清楚何为创新性思维。有学者认为,创新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综合表现,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彭聃龄,2001)亦有学者认为,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范火英,2015)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调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形成新思想、新见解。
三、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1.设计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这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发挥空间,也给思维提供了发展的可能。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有助于思维的发散,信息的扩展,丰富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结合文本生成更多属于自己的语言体验,收获英语学习的成功,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设计开放性问题时,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积极思考。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3SectionB2a-2e部分呈现了两封来自家长有关是否应该让孩子做家务的信件。做家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行为,因此对于该话题的讨论很快能够激活学生大脑中的相关知识,引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和激情。这为学生充分发散思维提供可能。所以在上该课时,笔者在学生阅读完文章之后,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和自身生活实际进行了如下思考:Do you agree that teenagers should do chores?Why or why not?同时,在呈现完问题之后,笔者要求学生至少说出三点理由。该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回答同意也可以回答不同意。回答这一问题,学生需要联系实际,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而对理由数量的规定又促使学生想出更多课本以外的内容,创新性思维得到了锻炼。李琴等学者在《关于提高初中英语阅读课开放性问题参与度的行动研究》中指出,教师在日常的阅读课程开展中发现,每当教师针对文章内容或相关的话题提出开放性问题时,学生的反应并不积极,因此提出了与常规策略不同的阅读教学手段,通过引发学生热烈讨论的方式,提高其在课堂中回答开放性问题的参与程度。
2.在情境中创编对话。创编对话需要学生将文本信息和已有知识进行结合,进而生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语言成果。为了让对话更贴近学生生活,更符合学生实际,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语言,从而达到对文本信息的巩固和扩充。例如,人教版九年级Unit4中有一篇名为He Studies Harder Than He Used to的文章。文章讲述了一位15岁的农村男孩李文从一位问题学生转变为优秀学生的故事。他的转变来源于他和父母之间一次长时间的对话。但是本文并没有详细叙述李文与父母之间的对话,而是以一句“They had a long talk.”简要带过。笔者考虑到这是一个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绝佳机会,于是便在本课最后的读后环节中设置了让学生创编对话的活动。学生被分为三人一组,其中一人扮演李文,另外两位扮演李文的父母。学生被要求联系文章想象李文和父母之间有可能的对话,并最后在全班面前进行展示。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还让学生在创编对话的过程中大胆发挥想象,运用已学知识生成新的语言,促进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靳海燕在《情景、角色与对话,撑起会话教学的支点——略论初中英语会话教学中角色扮演的应用》一文中指出,话题始终是初中英语教材编写的核心,因此对话教学成为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教学形式。开展对话,首先需要情境支撑,另外还需要学生配合扮演相应角色,最后才能设置对话内容。因此,初中英语对话教学需要以情境和角色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对英语对话教学进行论述。
3.续写和改写故事。故事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文章体裁。阅读故事性类文章能够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极大兴趣。而续写和改写故事需要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大胆预测,发挥想象,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创新性思维得到发展。在让学生续写和改写故事之前,教师要组织有效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为学生提供创新性思维的支架,降低任务难度。例如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有一篇文章为Hansel and Gretel,该文章其实是童话故事《糖果屋》的节选。该节选的结尾是Hansel和Gretel在森林里迷路了,却发现了一处由糖果建成的房子。他们议论着要将房子的部分吃掉却惊动了房子的女主人。很多学生对此童话故事并不熟悉,但这却为随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猜测故事后续提供了契机。所以,在上本课时,笔者在读后环节中设计了让学生续写故事的活动。在续写故事之前,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上的一些指导和帮助,降低了学生实际操作的难度。学生的思维之火在这个故事续写的环节中被点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到了发展。刘云凤在《以思维发展促读后续写的初中英语课堂的思考与实践——以American English in Mind Book 3第14单元故事为例》中,以《American English in Mind Book 3》为例,对第14单元进行分析,通过详细的教学流程对问题情景进行阐述,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与此同时,教师通过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读后续写的任务,得到相关结论。由此可以看出,读后续写不仅需要学生对文本有深刻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语言的模仿及使用得以充分结合,因此这也成为有效提升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教学手段。
4.设计推测任务。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仅可以在读后活动中进行,还可以在读前的预测任务中得以实现。让学生根据标题、图片等进行推测,不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还能让学生根据话题进行发散性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有一篇名为Singapore-A Place You Will Never Forget的文章。文章介绍了一些新加坡的风土人情。在上这一课时,不妨进行如下的读前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预测文章会提到关于新加坡的哪些方面,让学生畅所欲言。接着,可以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验证推测。为了完成读前预测这一任务,学生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最终达到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5.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新课标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合作学习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平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或是辩论等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交流彼此的想法,让彼此间的思维发生碰撞,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语言成果,让创新性思维得到了发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4的文章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主要呈现了父母以及专家对于学生是否应该参加课外课程的想法。该话题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在一定的语言基础上有话可说。因此,笔者在上这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探讨是否应该在课余参加辅导班的辩论比赛。学生被分成了两方阵营,而每方阵营又被分成若干小组结合文本和自己生活实际进行话题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思想,形成了很多新颖独到的见解。
四、总结
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细心寻找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契机,并根据不同文章的体裁科学地设计教学任务,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