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2019-04-07◎
◎
在近几年不断普及的教育过程中,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缺失成为目前焦虑的主要问题。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断减少,就会使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遗失。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还能让学生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发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写作和文本理解的能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内容并不常见。在此过程中,学生自身也是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为了增强个人的学习能力,增强解题能力,所以不断借助文本阅读的练习来增强语文阅读能力,在日常的字词积累过程中来增强自己的作文写作能力,但是在此过程中对于中华文化的渗透教育则非常贫瘠。
教师主要教授学生各种学习技巧以及阅读技巧,没有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点内容的教授,这就导致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从而忽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这对于保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以及文化的传承都是十分不利的。除此之外,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进行高考专项练习的内容非常繁多,日常教学之后对于学生的课后作业也都是重视增强学生的解题技巧以及培训学生对于专项内容的应对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并未给学生留下过多的课余时间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阅读广度,所以学生缺失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力和时间,这就导致了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不完善。
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文化不断的传承过程中,能够增强人民的自豪感以及民族自信,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民族的魅力,从而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当学生心中对祖国充满热爱的时候,就自然想要为祖国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增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为学生增加学习动力,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自身是息息相关的,教育过程中增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文本练习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增添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因素,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从中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趣味性,从而引发深度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热爱中华民族。
在不断的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特别是在高中学习过程中更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让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与民族相关的契合点,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增加更多的知识储备。这样的良性循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自发加入到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队列中。
三、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在高中语文教学阅读材料《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通过列举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来进行课本导入,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自发地了解传统文化,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课文《雨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教学来导入课本内容,让学生通过观赏视频来深入了解中华传统的传承和发扬,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传承过程中先辈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从而更加珍视今天所存留的传统,并且肩负起发扬光大的重任,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历史使命以及对于这个社会的责任。
在学校进行传统文化发扬的过程中还可以设置讲座,通过专家学者的讲述,能让学生在讲座听取讲解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从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于技巧的掌握,更应该关注学生对于本国文化国情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成为现代传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历史使命,增强关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明白自己对于社会和历史的责任,不断地增强个人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
四、结束语
由此看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发扬传统中华传统文化的因素,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层面,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爱国情怀,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更加努力地投身到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