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在教室里开花
2019-04-07梁冬梅
梁冬梅
一、走近学生,走进学生
这是我刚参加工作任班主任时,学校校长常讲得一句话。我奉这句话为至理名言,并不折不扣的去践行。而今已不惑之年的自己面对零零后的学生,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尖锐。因此,更需要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近学生,走进学生中去,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学着用学生的眼光看问题。进而去营造融洽的师生相处氛围,让学生在教室里能获得成就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大课间与学生在运动场上踢踢毽子,打打羽毛球,不经意的一句早上好、再见,对生病学生的一个问候电话,课前的开心一刻,一个小幽默等等,无形之中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学生愿意也敢于和自己讲真话,私下称呼我为“我们的老梁”。学生只有把班主任当朋友,才能把班级当成家,才能融入到集体中,才能在班级建设中心甘情愿的主动尽自己的一份力,最终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就必须走近学生,走进学生中去唤醒学生的灵魂,与学生心灵进行对话,这样,教育的理想境界便才会不期而至。
二、“严格”而不“严酷”
在班级管理中,我力求做到“严格”而非“严酷”。原则问题不让步,是非面前不糊涂。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尚可原谅,哪些行为必须接受惩罚。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可以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和严禁的学习风气,养成良好的思想。如果一味地心慈手软,疏于管理,便成了放纵,同时,教师的宽容也会被学生看作软弱,教师也便失去了应得的尊重,说服教育就会显得的苍白和无奈。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的,就一定要求他们不打折扣的做到。
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有些问题的处理,以柔克刚比强制强来有效,规定课堂上不准交头接耳,他们偏要趁老师板书时争分夺秒的说几句。强装和颜悦色对他们说:“给你们点时间讨论,不懂的话,我可以帮助你”他们立刻会收敛。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吵得不可开交,请他们到办公室,先不做处理,倒杯水放到他们面前,让他们冷静几分钟,想想自己有没有错,错在哪里。等他们找出自己的错,问题自然而然的也就解决了。喝了水,握手言和,面带笑容出办公室。所以班规中的“温情”比“严厉”更重要。当那些脾气暴躁的学生违反班规时,自己用“温情”这个软戒尺惩罚他们时,再“铁石心肠”的人也有慢慢融化的一天,当他们有了改正错误的意识和积极向上的愿望时,趁热打铁,让这颗希望的种子生根、发芽。再用班规教育他们自觉约束不良行为,最终让他们取得进步。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天地,让学生乐于接受教诲。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那道理的传递自然会畅通无阻,并日益深化,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所以我们应该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用独特方式引导他们走向光明。只有尊重学生,对学生的教育才能达到情理交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允许学生犯错误
有人说,教室就是学生犯错误的地方。我想说的是:学生所处的年龄就是惹麻烦的年龄,没有错误孩子就不会健康地成长,学生犯错误也是成长的一种印证。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要将学生犯错误看成正常现象,把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地、巧妙地利用。而正是因为犯错误的学生才提高了教师管理学生的水平。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个个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一切,何谈教育管理的创新,所以学生犯错就是为我们创新管理提供素材。如果这样去面对问题学生,我想就不会有狂风暴雨式的处理方式了。从另一个角度看,教育就是发现,发现人的不完善,并逐步去引导,使之臻于至善的过程。这个改变被我命名为变堵为疏。既然学生犯错误不可避免,那么教师要做的就是学生犯错误后怎样引导学生认识错误,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让他们今后少犯或不犯同样的错误。允许学生犯错误,不因为一个小错误去打击、讽刺、挖苦甚至否定一个学生,进而伤害学生的自尊,让学生在犯错误的过程中体会到挫折感和另外一种不同寻常的成长。
四、给每个学生都埋下希望的种子
教育不是给学生以绝望,而是要给学生以希望。在担任班主任管理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喜“优”厌“差”,对“优生”偏爱袒护,对“差生”遗忘嫌弃。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开校的第一天我就表明态度,老师喜欢努力向上的学生。我在班里唱响一个口号:我可以不是成绩最好的,但我能是最守纪律的,我能是最讲卫生的,我能是作业最认真的,我能是最团结同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找到自己在班级中的立足点,闪光点。目前,各种评比、职称评聘、评优树模、绩效工资等等的压力,让教育或多或少的穿上了功利的外衣,只要成绩好,其他可以忽略不计的做法,让许多学生忽略了道德品质的修养。教育是一个期待的过程,当那颗希望的种子萌发时,你便可以收获一片绿意。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树木和育人都需要一个过程的积累,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一个漫长的等待。让教育少一点功利性,真正从关心学生的成长出发,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有机会成为成为主角,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在关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去引导和帮助学生积累知识,这样才能让生命在教室里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