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策略之我见
2019-04-07马国珍
马国珍
党在十八大会议之中提出: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中学教育体系之中,让学生从小就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对中小学德育教育予以优化。同时这也属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进而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对于自身的各项行为习惯予以有效规范,并逐步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优秀人才。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增强融合意识
教师属于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的融入核心价值观,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十分关键[1]。所以,教师需重视对自身专业知识素养的提升,对教材所涉及到的知识予以深入的理解,优化课程教学以及教学模式,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以此来对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同时反思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积累丰富的经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之中。大致可以划分为下面两点:其一,拥有专业品质。教师应持有民主、开放及宽容的态度,并积极同他人合作交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二,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主要是课堂设计、组织开展、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二、以实际情况为基础,让课本回归社会与生活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材是必需的材料,并对教材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与巧妙利用,并同教学经验及实际生活有效相结合[2]。将教材作为基础,举例则结合生活。这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长在丰富的社会生活及个体经验的土壤里,根植于善良的人的心田里,发育在有正常关爱的生命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为有效,且持久的方式就是生活化教育。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春游活动,要求学生提前备齐各种东西。春游时,教师引导学生对风景进行细细地欣赏,并留影拍照,在午餐的过程中选择一个范围合适的草地,让同学们开始吃午餐。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学会和他人的和谐相处与相互分享,并在爬山的过程中学会互相帮助,高个子的同学能够帮助其他学生拿一些小东西,如此师生关系、同学友谊更加亲近,班级凝聚力更强,并切身体会到了集体生活的乐趣。除此之外,在欣赏风景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他们学会爱护自然与环境,进而在社会生活中去感受道德与法治,去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与法治课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建设需要找到突破口,需要在观念、方法、内容等多方面推动,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
三、开展社会实践,提升践行效果
“实践属于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而言,其主要指的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探究与改造世界,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法[3]。列宁曾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知识,因为它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当前,国际文化竞争越发的激烈了起来,并且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价值多元,传统学校教学课程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未对实务性操作和内部观念进行转化。对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是关键之处。将教育与体验、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属于引导初中生梳理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方式。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实践锻炼品德”,因此要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就需要运用实践活动的方式,以此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将精神认知上的相关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践行。
例如,可组织学生到社区以及农村等地方进行考察、调查以及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体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自发与组织相结合等各种活动组织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去认识社会与国情,并在实践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培养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结语:综上所述,初中生朝气蓬勃、思维活跃,是社会一个重要的群体,其思想道德不仅能够反映出我国社会的文明程度之外,还会对其他社会群体与阶层等产生影响。鉴于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并且,道德与法治还属于对初中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将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能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行动中,促使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