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4-07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育以学生为主要目标,教师必须积极引导他们。根据新时期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为高中数学教育提供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高中数学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实现高中数学教育的最佳改革。
一、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都是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接收知识的“容器”,这种地位的差别造成教师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经常出现教师充满热情,而学生却毫无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就必须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要把理论学习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要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爱上数学,变成课堂的主人,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存在偏差,不能满足新时期的教学要求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教学不应完全依赖于学生。学生还不能充分掌握自己的实际学情,还不能完全理解教学活动。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改变他们的观念,并给予学生积极的思考机会,以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2.新课程下的教学内容较难
虽然现在已经调整了高中数学教材,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创新性和扩张性方法。然而,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目前的高中数学教材仍然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材中增加了一些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文本,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并不完全熟悉,也难以学习,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效果,不利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不利于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三、高中数学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1.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中教育环节的主体,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真实地反映出来。特别是在数学教育方面,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听得更多,记得更多,做得更多,但教学效果却依然不明显。首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从“主人”转变为组织者。此外,教师还需要正视自己的角色,改变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课堂关系,真正让课堂回馈给学生,让学生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中完成学习。其次,还要将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探索数学知识,学生的成绩才会提高。
2.注重高中数学授课方式的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要进行合理的融合和探究,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众所周知,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有效延伸,在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对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充分的预习。另外,通过预习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有效对比,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对旧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和回顾,让学生找到两者之间的关系,让新知识的学习变得简单易掌握,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数学课堂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例如,我们在讲授高中数学的《函数》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变量间的关系”和“数集间关系”这两方面的知识来进行延伸学习。目的是把新旧知识间相似内容进行有效的对比,从而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另外,通过新旧知识的有效对比,让新知识变得更容易掌握和消化,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完成新知识的学习,降低新知识的学习难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3.注重高中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数学知识是我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基础,所以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可以说“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数学的这一特点,把高中数学知识积极地向我们的日常生活引入,并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出现的实际问题,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服务,从而促进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有效融合,实现两者的共同进步。
例如,我们在讲授高中数学的《集合论》知识时,首先教师要讲解集合论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并找到学习方法。比如:“我们班的学生都是固定的,那么一个人就有可能是我们班的也有可能不是我们班的”。通过这个例子就可以形象地解释集合论的互异性。此外,随着问题“我们班每个人的座位不是固定的,但只要是我们班的学生,都可以在我们班坐”这个问题的提出,就这可以很好地解释集合论的无序性。
四、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开发的背景下,为了获得良好的高中数学教学效果,就必须在科学合理的理论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并把这些方法有效地运用于教学实践。同时,根据新课程的发展要求,教师还必须从多角度改变自身角色,确保教学方法的创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