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
2019-04-07罗余一
◎罗余一
引言:问题导学的方式主要是指教学中通过问题设定的形式引入教学目的,设定的问题相对简单,将数学中复杂的问题设定为合理简单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解。在教学中设定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实现教学目的。学生通过设定的问题掌握数学知识,为后期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根据课题设定问题,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对于分析以往的数学课堂,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方式,数学题目难懂,课堂上学生需要紧跟教师的思维,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有的学生对不懂的问题积攒过多,出现厌恶数学的现象。因此,应在教学中设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数学学科不应与别的学科一样让学生埋头抄写板书,而应使学生加入教学活动中,与教师逐步分析数学题目,掌握思考题型、解题的每个环节[1]。采用课题设定的方式,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作用。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教师的作用是辅助,对于学生所理解题目出现那偏差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路,设定相关问题,将难懂的数学课题分解,每节课目标明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掌握。例如,在教学中学习《随机事件的概率》,主要需要学生掌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针对课题而言,可以设定的题目应由简单到难。如设定题目为:两双大小相同的鞋子,将其随机编号,鞋子可以组成一双的概率?
解题的思路可以将两双鞋子设定为A1A2、B1B2(1.2分别代表左右),让学生列举所发生的可能性,总结各种情况。可知组成一双鞋的概率为2/3,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到问题中,分析数学题型。设定题型可以是多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题目设定。数学教学中采用课题设定问题的形式,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开始集中在课堂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分析问题,有助于学生思想集中。学生分析课堂中的知识点,教学活动逐渐深入,便于学生完全掌握概率知识。
二、小组合作学习,对问题探索、研究
利用问题导入的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数学学习中,学生出现畏惧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以优带差”的方式,可以降低学生的畏惧感。设定问题,小组之间相互搜集资料,相互讨论,学生的参与度高,不易出现分心的现象。同时学生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共同进步[2]。例如,教学中学习《常用逻辑用语》,学习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将学生分成小组。设定的问题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含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表现形式?总结集合中的关系?
解题的思路有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含义,分组学习,学生之间相互讲解,像对于充分条件表现的形式有“如果……那么……”,小组的学生之间可以举例说明。对于第三个问题,对刚开始学习的学生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应带学生分析集合中子集、真子集的关系。小组学生之间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问题,教师根据每个小组分析的情况进行讲解。
通过分组合作分析问题,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带动进行学习,对于数学中的难点可以讨论,学生自己理解的知识记忆力深刻,教师在教学中应分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采用分组的方式,逐渐降低学生厌恶数学的程度,学生之间请教、合作、研究,从简单到难,掌握基础知识。小组学生可以分析数学题型,一步一步解题,夯实知识。
三、问题深入分析,拓展视野
高中数学学习有一个规律,就是一环套一环,数学知识点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具有关联性。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问题,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采用问题深入分析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单独做题,分析题型,降低学生课堂上听懂,课下不会做题的现象。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分析历年高考的热点知识。教学中强化学生薄弱的环节,提升学生解题的能力。例如,教学中开展学习《流程图》,学习流程图,主要分析条件成立与不成立的情况,研究成立的情况下所运行的流程与不成立的情况下运行的流程。课堂中可以将题目设定简单,让学生明确什么意思,当A=3时,流程图中设定A>2,然后进行运算,接着再输出。
解题思路需要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观察不同情况需要分解的项目,通过从简单的流程图中逐渐学习较难的情况。采用问题深入分析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较难的大题与易失分的题型,对于有的题型一般会设定三个问题,尤其是立体几何的垂直证明、立体几何的面积、面面垂直等。需要在教学中设定简单的题目,从而深入分析更难的题目。数学题型逐渐灵活化,需要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不断锻炼学生的能力。
四、结束语
高中数学学习需要学生深入分析知识点,考题已由原来的呆板化转变为灵活化,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入的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逐渐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需要一个锻炼的过程,因此教学中要求教师总结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鼓励学生分析问题,小组探究问题,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