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复习课中提高学生有效参与的策略
2019-04-07李秀兰
◎李秀兰
前言:化学课程是一门逻辑思维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同时化学知识点相对比较繁琐、细小,需要学生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积累。在传统的高中化学复习课上,教师大多是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用自身整理好的知识来辅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这种教学模式看似清晰,但是获得的效果却比较有限,加上这一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能被动的听从教师安排,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到比较低,难以对知识有更加深入的把握,不利于学生的良好复习。
一、转变知识展现方式
在以往的高三化学复习课上,教师过于看重事实性知识的讲解,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在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这种机械式的宣传造成的结果是教师费劲口舌,但是学生参与热情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对此,在今后的高三化学复习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转变传统的知识展现方式,强化师生互动,从而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度。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电化学的相关内容时,对于“什么是原电池?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原电池的正负极得失电子情况是什么?电流方向是什么?”等内容,教师必须要直接将这些内容展现到学生面前,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这样的活动:教师让A同学将原电池的装置简图化出来,并标明材料、试剂;让B同学将原电池的正负极及电流方向标出来;让C同学写出电极反应式及总化学反应式;让D同学找出A、B、C三个同学的错误,随后让班级中的其他学生弥补D同学的不足。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将核心概念落实,并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巩固性练习题。通过这样的活动设置,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到自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度,找出自身学习中的薄弱点,并针对性补充。
二、巧用课堂生成性资源
对于课堂教学活动,其本身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不管教师做出了怎样的假设,也无法完全预见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在高三化学复习课堂上,经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善用这些生成性问题,将其转变成课堂资源,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SO2的性质这部分知识时,气体SO2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溶液中的紫色褪去,问着表现出了SO2的什么性质?大多学生表示还原性,有的学生则说道是漂白性,这时教师不需要直接否定学生的这一观点,而是将这一问题放到全班,让全体学生探究是否是漂白性,并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进行证明。对此学生表现的十分积极,学生经过讨论后,设计出了相应的证明方案,对试管内褪去颜色的液体进行加热,并没有出现红色,证明不是SO2的漂白性。
三、有效整合知识载体
对于高三化学复习课,并不是对原来讲过的知识进行重复,而是引导学生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新认知、构建、融合、提升,教师在复习教学中,需要注重从学生已经的知识经验出发,结合物质间的相互联系,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比较熟悉且蕴含多种知识点的物质、现象为知识载体,让学生对其进行探究,并在探究中重新理解、应用知识。
如在复习高三烃的含氧衍生物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思考:水杨酸是一种原料,可以用于合成阿司匹林,那么两者在结构上是否存在有关联,是否有羧基、酚羟基,怎么验证?学生经过讨论后,提出以下探索方案:
1.溶解:将一片阿司匹林药片研碎,放入大试管中,加入10ml蒸馏水,摇晃,溶解。观察到溶液浑浊。
2.检测羧基:从大试管中取出2ml溶液,加入2-3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变红。
3.检测酚羟基:从大试管中取出2ml溶液,加入1-2滴FeCl3溶液。观察到无明显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后,学生就可以得出在阿司匹林分子结构中,并没有酚羟基,存在有羧基。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水杨酸与阿司匹林的原子个数、不饱和度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水杨酸在合成阿司匹林时,存在怎样的化学反应,并鼓励学生推测阿司匹林的结构简式。在这样的复习课堂上,教师不断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重新的认知、构建、整合,让学生可以在推测、验证、探究中逐步完善知识体系,提高了高三化学复习效果。
总结:总而言之,在高三化学复习中,如果学生不能有效的参与到课堂上,就很难保证学生的复习效果及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实际中,高中化学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全面调动学生的复习热情,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复习中,对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此促进学生复习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