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学,立足课堂,注重素养育人
2019-04-07张文珠
◎张文珠
一、案例描述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讲评试卷,请大家把书本和试卷拿出来。”讲评中巡视学生订正情况时,发现最后排一个女同学拿着笔在本子上乱涂写,原来她没有试卷。于是有了如下对话:
问:“你怎么没在订正呢?”
答:“我没有试卷。”
问:“你的试卷放哪里了?”
答:“我找不到了。”
问:“那你的书本呢?”
答:“忘记拿来了。”
类似的情形各学科时有发生。特别是关于每天的家庭作业上交情况,要么忘记带回家,没做;要么带回家,忘记做;要么只做几题,其他空着不做;要么做了,寥寥几个字,错对无所谓;要么说我的作业找不到了,甚至有的干脆大言不惭说课代表没发给我练习等等,理由可说是五花八门。
二、案例分析
这些看似小事情,却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也经常引发本人的思考:认为这些现象的存在应该是责任感缺乏的表现。对学生来说,学习本是他们该做的事情,是责任,是义务。可是有些同学却逃避责任、推卸责任,不是积极地去承担责任,这样不负责任的做法极不利于他们成长成才。初中生虽然年龄还小,但将来总是要走上社会的,他们是家庭、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最大不幸,往往是从忘记自己的责任开始,最初是在小事情上,然后就会在重大事情上。”可见,责任感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当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和飞速发展,对人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增强责任感,敢于责任担当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所谓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我、对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对自然所负责的认识、情感、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1〕试想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他们将来如何立足社会,承担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青少年可塑性很强,我们的教学应该为学生将来能立足社会奠定基础。社会学科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渠道,学科教师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出社会学科的育人功能,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有机渗透责任感的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立足社会奠定基础。
如何渗透责任感教育,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呢?以《抗日战争》为例谈谈本人的教学实践。
三、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
1.依托教材,亲近历史人物,感受责任感 许多教师平时的教学为应付考试,比较多的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育人的功能。其实初中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还是感兴趣的。历史教学就是要展现人的生存状态,透视人的情感生活,理解人类的不同情感和个性,从而使得受教育者的心灵和生命受到触动和撞击,提升生命境界。历史学习需要理解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从中受到感染、感动和熏陶。〔2〕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人物去感染、感动和熏陶学生,让他们感受历史人物的精神和品质,从而激发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百年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她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是因为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挽救了民族危亡,实现了国家民族的独立富强。以抗日战争为例,在十四年的抗战中,为保家卫国,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抗战的胜利。课堂教学中先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看过的书籍或影视作品,例举几个抗日英雄人物。许多同学知道杨靖宇的名字,杨靖宇就是抗日英雄们的代表。初中学生比较感性,喜欢直观呈现。为了拉近学生与英雄之间的距离,课堂上先播放了杨靖宇的牺牲片段,杨靖宇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最后壮烈牺牲。通过视频的观看和对人物事迹的介绍,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仿佛在眼前,触动了同学们的的心灵和情感。然后引发学生思考: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日,支撑他的是什么?面对叛徒的劝降他是否曾纠结、挣扎过?通过观看、思考、交流,让学生进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体验当时他们的所思所想,同学们肃然起敬,从英雄们的身上感受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及那份对祖国的责任和担当。
2.依托教材,重视素养立意,激发责任感 叶澜教授说:“为实现拓展现有学科的育人功能,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在作教学设计时,首先要分析本学科对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而不是首先把握这节课的知识重点与难点。”〔3〕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必须突出它的育人功能,牢记“立德树人”的任务,重视素养立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一二九运动是抗日战争期间党领导发动的学生运动,学校每年都会以各种形式纪念。以前,只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要应付考试的几个知识点,忽视了历史学科的育人本质。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意义重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素养立意,让历史事件滋润学生的人文素养。课堂教学中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一二九运动是怎样爆发的?一二九运动的爆发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抗日主张?从学生的游行口号中,你能感受到人们对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是什么样的态度?你们如何理解这次学生运动?同学们七嘴八舌开始议论。然后播放学生游行示威的视频,展示相关的图片、学生们高呼的口号等,给学生身临其境和心灵上的震撼,尤其是青年学生不怕寒风凛冽,不怕高压水龙,不怕流血牺牲的情境。继续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同学们为什么能不怕严寒、不怕流血牺牲坚持斗争?如果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是否会参加这次运动?
让学生观看、思考的过程,其实也是思想洗礼和精神升华的过程,是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过程。对一二九运动的教学中,通过看看、想想、议议同学们认识到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之下,青年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毅然挺身而出,走在运动的最前列,这强大的精神动力就是拳拳爱国心,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的教学加深了同学们对一二九运动的认识,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3.立足课堂,唤起学生自觉意识,树立责任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时代不同,肩负的责任也不同。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的国家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中华各族儿女的神圣使命。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该承担起这份历史使命和责任。社会学科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有良好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树立责任感。《抗日战争》这一课的学习中,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学习探究,特别是历史人物的所言所行,使学生已经感悟到了一个人该具备的品质和素养。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反省基础上再努力地完善自己、超越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责任感的好学生、好公民。为此专门设计了一个活动:和平年代为什么还要纪念一二九运动?你希望我们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跟青少年学生有关系吗?请学生结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相互探讨交流。通过活动,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让同学们认识到作为学生要珍惜受教育的机会,树立责任感,对自己负责,认真学习,改掉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习惯,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使自己成为有用人才,从而为将来立足社会、报效祖国奠定基础。
虽然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他们树立责任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且方法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学科老师则牢记学科育人的主渠道作用,依托教材,立足课堂,通过平时日常教学的有机渗透,重视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