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2019-04-07黄先茂
◎黄先茂
引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初中阶段基础的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观,端正学生的行为举止,促进学生思想的良性发展。从教材来看,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不可分。可以说,不能与实际生活相贴合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无效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并开展生活化教学。那么,教师可采取怎样的措施开展生活教学呢?以下就是笔者对此的分析与讨论。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创设生活化情境是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而创设生活化情境的过程就是模拟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于现实,通过情境加强学生的感知,突出学生的体验。创设生活化情境时,教师要注意遵循诱发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接近性原则以及合作性原则。诱发性原则指所创设的生活化情境能够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真实性原则指所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一定要尽量真实或者接近真实,且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接近性原则指所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设立的问题深度要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并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与思维强度;合作性原则指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生命可以永恒吗》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创设如下教学情境:“大家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在《西游记》中,有很多妖怪都想吃唐僧肉,据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在现实生活中,人真的可以长生不老吗?今天我们就探讨这一话题,学习——生命真的可以永恒吗。”
二、引入生活化案例
引入生活化案例是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常用手段,而引入生活化案例的过程就是发掘并运用生活化素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基于教材内容,借助网络搜集相关素材,通过素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心理良性发展。引入生活化案例时,教师应当注重案例的典型性、真实性、客观性、生动性、多样性以及相关性,确保所选择的案例来源于实践,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能够引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存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且与对应的理论知识有密切的联系。例如,在《家的意味》教学中,教师可先向学生出示关于“春运”的图片,提出问题“图片中的人物在路上要经历什么,他们的方向指向哪里?”通过图片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然后列举“体操妈妈”丘索维金娜的案例,让学生对“‘家'指的是什么”进行讨论,通过案例总结出一般意义上家的意味——生命的居所;再让学生就“家的变化”这一主题进行发言,让学生感受家的功能的多样化,为学生理解家的意味提供支撑;最后邀请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说明我们现在是否需要孝敬父母,并组织写信活动。
三、组织生活化活动
组织生活化活动是开展生活化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组织生活化活动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实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设备以及其他教学工具组织多样的生活化活动,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组织生活化活动时,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对活动形式进行灵活多变,如除了组织讨论活动之外,也可组织演讲、探究、调查、表演、手工制作、竞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节奏与旋律》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班集体中,常常有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学生会形成一个小集体,你身边有这样的小集体吗?你觉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小群体现象?”问题为导向组织探究分享活动。此外,教师也可组织情景剧表演活动,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演出身边小群体平时的学习生活片段。
四、布置生活化作业
布置生活化作业是促进学生学习生活化的重要手段,而布置生活化作业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将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从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兴趣爱好以及教学内容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计划,分类布置与学生学习生活贴近的作业,以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布置生活化作业时,教师应当充分考虑作业的趣味性、探究性、实际操作性以及开放性,使学生将完成作业当做一种乐趣,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收获知识与学习经验,形成一定的理性思维,并通过作业体现出自身的个性。
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要开展生活化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入生活化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组织生活化活动,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并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兴趣爱好以及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生活化作业,从而逐步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