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
2019-04-07赵张林
◎赵张林
如何引导农村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且保障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质量,是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更多教育问题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学校教育观念、智育和德育相结合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品德教育观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需要将学校作为教育的中心,紧密结合当前学生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方面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更为完善、合理的思想品德课程体系,开展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课余活动,促进培养学生们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塑造健康的心理,提升整体的学生素质水平。
学校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打破应试教育模式,把智育和德育有效结合,树立立德育人的教育理念,在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引导其进行系统科学的价值观念培养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为体现学校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和德育的内在本质,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关注和情感教育也是德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成绩不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好坏的标准,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将德育灵活地深入到课堂中,应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发展的眼光多元化看待每一个孩子,使其成为一个有着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进步青年。
二、发挥教师教育工作中主导者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占主导地位的,师德是最直观的教育方式,它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发展,教师人格行为表现是否优秀,间接影响学校品德教育是否成功的判断,教师本身的榜样力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农村教龄较长的教师带学生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在学校中的话语权和专业性就是权威,再加上现在的教师队伍年轻化,他们都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掌握多种教育方式,在对待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上就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一小部分地区学校在保证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对留守学生实行“一帮多”的帮扶政策,要让学生能够适当收到来自教师方面主动的邀请,让其去教师家中体验家庭生活,使其体会到除了父母之外还有着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教师要及时地掌握和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对其做好教育引导。
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学校知识、道德意识、情感的培养等方面都对其有着重大促进作用,教师具有着身先示范的作用,教师自身的优良品格会在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也潜在地深刻影响着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不仅能学到文化知识,还具备强大的人格魅力,在优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长期存在,学校教师应对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学生档案,并对其近期的学习成绩、心理变化等动态及时跟进,这样才能把留守儿童问题做透彻,才能促进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健全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应急机制,根据留守儿童实际情况教育管理
每个学校都应当设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比如农村学校要提前做好留守儿童发生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留守儿童的校园安全教育,当留守儿童在学校遇到突发性事件时,学校应在最短时间内到位处理险情并及时通知留守儿童的父母或临时监护人,并按照相关规定及时上报上级教育领导部门。
学校还可建立代管家长制度,代管家长为留守儿童的班主任或是任课老师,对留守儿童实行包生管理,这就要求在代管过程中代管家长要及时跟进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遇到困难及时解决,做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启明灯。代管家长要仔细观察留守儿童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每一个月都要坚持主动找留守儿童谈话交流至少一次,这样才能及时地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情况,解决留守儿童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减轻他们自身的心理压力;并且代管老师还要定期组织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和通话,让他们勇敢向父母表达内心的情感,适当地发泄思念父母的情绪,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结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和其思想品德问题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存在,到目前为止,相关部门已经高度重视并已产生了阶段性的工作突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面对一系列的难题,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保障机制,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间的通力合作,以期达到让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品德环境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