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行为的观测与评价实践研究
2019-04-07康屹东
◎康屹东
教学行为包括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到课后评价的整个过程,从教学思路、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等综合方面展开评价。正所谓“教无定法,重在得法”,每个教师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的教学方案也是千差万别,但是究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究竟教师选用的教学模式能否发挥预期作用?这些都需要通过客观、全面的教学行为观测与评价来了解,通过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评判教学策略是否符合学生成长需求、是否达成有效教学目标,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数学核心素养,还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基于核心素养教育的根本需求,以下针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的观测与评价展开详细分析:
一、有关调整数学知识结构的教学观测与评价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既要关注基本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也要关注良好的数学品质以及学以致用能力,既要培养学生解题思想,争取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也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很有必要帮助他们调整数学知识结构,观察教师在数学课堂的教学安排,要从符合高中生实际的视角为出发点,选取恰当的例题,导入数学文化背景,挖掘数学学科的文化价值与科学价值,培养学生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举例:已知函数f(x)=ex+e-x,且e为自然对数的底数,正数α满足以下条件:存在 xo[1,+],则 f(xo)<α(-xo3+3xo)成立。比较 eα-1与αe-1的大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筛选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与隐藏条件,理清题目涉及的数学知识、基本思想及解题技巧,从锻炼思维、培养能力着手,再逐渐过渡到强化数学核心素养,完成根本教学目标。因此针对本题开展的教学活动,要先分析函数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对函数有本质的认识并能做到实际运用,再创设生动的探究情境,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抓住题目的核心点,这才是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二、有关培养数学思维品质的教学观测与评价
优化思维能力与认知能力,这是高中阶段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必备要素。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过程中,教师要从多个角度为出发点,精心设计提问方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究,从中理清思路,强化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牢固地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与规律。因此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要有意识地在每一个细节之处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举例:f(x)=ex,g(x)=x-m,假设 m=0,证明 ef(x-2)>g(x)。在教学中发现,当学生拿到类似的题目时,按照惯性思维都会采取分类讨论的方式寻找答题的切入点,但是往往这样的计算过程较为复杂,根本抓不到问题的本质,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与启发,指挥学生通过现有的解题过程重新梳理解题思路,尝试一题多解,从不同层面思考与探究问题,最终形成答案,在已知条件与解题方法之间建立良好的逻辑关系,既能提高解题效率,也能促进思维生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关键的就是促进思维创新与思维发散,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既能促进思维发散,也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于无形中强化数学核心素养。
三、有关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观测与评价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颠覆了传统低效化数学课堂的弊端,通过文字、声音与图像的有机结合,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营造自由、民主、趣味的数学课堂氛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探究兴致。通过观察教师在数学课堂应用多媒体的情况,尤其在遇到一些较为复杂的数学题目时,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方式展现静止、抽象的数学知识,既能增添学习趣味,也能节约课堂时间,并且帮助学生轻松地解决问题。
举例:“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高中数学的重难点部分,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把握“最值问题”,可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设计动画视频,动态演示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内的最值求解过程,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轴动区间定”与“轴定区间动”两种不同的情况,此时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发现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问题与对称轴以及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密切相关,问题迎刃而解。这种教学效果远远超过传统的照本宣科教学模式,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实施观测与评价,这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尺,也能客观分析课堂教学方案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教师结合观测与评价结果自我反思与调整教学形式,提升课堂效率、优化教学质量,更利于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推动全面发展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