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结合穴位埋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2019-04-07孙楠楠
孙楠楠
(河南省郑州市骨科医院治未病科,河南 郑州 450052)
颈椎病是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病[1]。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常见的类型,发病率为60%~70%[2-3],多表现为肩臂疼痛、肢体麻木、颈项强直,严重者活动受限[4]。本研究用中药结合穴位埋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90例,均为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于我院就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32~70岁,平均(45.82±3.73)岁;病程1~5年,平均(2.36±0.84)年。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31~73岁,平均(45.76±3.61)岁;病程1~5年,平均(2.40±0.7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相关诊断标准;②经影像学检查可见颈椎屈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缩小,出现骨赘或增生样改变;③可耐受本次治疗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骨质疏松;②存在颈椎手术史;③伴随其他严重的内科疾病;④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患者取坐位,常规双侧颈部夹脊穴局部消毒,取30号毫针,快速进针,用平补平泻的手法,以得气为准。肩臂麻木加合谷穴及曲池穴,肩臂疼痛加臂臑穴。留针15min,1日1次。连续针刺10天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继续下一疗程,共2个疗程。
观察组用中药结合穴位埋线治疗。①葛根汤。麻黄10g,甘草12g,生姜18g,桂枝20g,白芍、葛根各30g,大枣4枚。肾虚加枸杞子、淫羊藿,头晕、头疼加半夏、天麻,下肢无力加山茱萸、牛膝。水煎3次,所得药汁混匀后分为3份,早中晚各服用1份。连续服用10天为一疗程,共服2个疗程。②穴位埋线: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夹脊穴,以龙胆紫进行标记,用2%利多卡因穴位麻醉,羊肠线并置于埋线套管针中,针刺深度2cm,得气后将羊肠线埋入穴位。10天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继续下一疗程,共2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6]评估疼痛程度,满分10分,总评分高低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采用颈痛量表(Northwick Park,NPQ)[7]评估颈椎功能恢复情况,共9个条目,用0~4分评分方式,总评分越高表明颈椎功能恢复情况越差。
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痊愈:症状消失,颈部及各肢体均可自由活动,不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显效:症状基本消失,颈部及肢体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各项功能得到改善。有效:症状有所改善,颈部及肢体疼痛程度减轻。无效:症状、颈部及肢体疼痛均未改善。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VAS及NPQ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及NPQ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及NPQ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VAS评分 NPQ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5 6.52±1.32 3.02±1.10 38.49±8.62 10.22±8.46对照组 45 6.49±1.47 4.26±1.28 39.02±8.74 16.93±10.87 t 0.102 4.929 0.290 3.268 P 0.919 0.000 0.773 0.002
6 讨 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中医“痹证”范畴。为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所致。治当活络止痛,温经散寒。葛根汤方中葛根解痉止痛,桂枝温通经脉、调和营卫,麻黄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白芍柔肝止痛,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和胃。诸药合用,共奏解痉止痛、温经通络之效。药理研究证实,葛根含有多种异黄酮成分,可促进局部血管内血流量的增加,同时还可舒展平滑肌,延缓椎间盘退变[8]。穴位埋线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颈肌痉挛,使颈椎生物力学平衡。针刺夹脊穴有调节气血、振奋阳气的作用[9]。羊肠线埋入穴位后能够引起免疫变态反应,利于增进巨噬细胞、抗体的产生,提高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水平,而羊肠线在液化及分解过程中会出现多肽物质,从而促进淋巴因子的形成,提高免疫功能[10]。
中药结合穴位埋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