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匠人金德华
2019-04-07徐以立
文/特约记者 徐以立
在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锅炉厂”),提起能源部副部长金德华,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少见的‘双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人才,机器有问题找他就行”。为什么金德华能得到同事们的交口称赞?为什么没有他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带着一连串的问号,记者来到锅炉厂一探究竟。
头戴黄色安全帽、身着深蓝色工作服、脚穿绝缘鞋,笑容灿烂、目光温暖、言语朴实、态度谦逊,举手投足之间,让人感受到多年一线工作磨练出的沉稳性格,这是金德华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作为一名37年的电气维修“老兵”,他用汗水演绎技术尖兵的炼成,用执着诠释“工匠精神”的内涵。
创新不止 敢为人先
“许多技术问题只有在一线工作才能发现、才能解决,技术工人只有在一线培养才能成才,虽然在一线工作很辛苦,但我觉得有价值。”金德华说。
1982年从上海电机制造学校毕业后,他进入锅炉厂设备动力科技术维修组。为了快速掌握技术,金德华主动请缨,到车间跟随最有经验的工人师傅学习。工作中,只要有现场处理设备故障的机会,他就会跟在师傅身边,仔细看、详细问,不留下一个疑问。半年后,一听到机器的转动声,他就能迅速辨别故障。金德华顺利出师了。
如今,经过37年的技术打磨,金德华已成为锅炉厂专治疑难杂症的“神医”,任何电路问题或故障,到了他手里都能“药到病除”。直到现在,面对疑难杂症,无论是上到三四十米的高空航车,还是下到地下十几米的运行设备,哪怕是在半夜,他仍然保持着“一个电话就随叫随到”的习惯。
不仅如此,他更是一个有心人,除了维修外,还不断地总结和创新。针对“精、大、稀”设备和进口设备控制系统逐渐老化和故障频繁问题,他努力钻研相关技术,对这些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例如从意大利进口的四米卷板机,可以将十几米的钢板卷成圆筒,这是锅炉生产的重要环节。在进口设备资料少、不利于维修的情况下,他一有时间就跑到车间仔细研究这个大家伙,对机器的各种运作原理力求做到心中有数,“摸清楚脾气”。
2005年,由于原控制系统老化,四米卷板机经常报废钢板:一头卷成圆筒,另一头却卷成锥形。要知道,每报废一块钢板就要损失十几万元。但是机器早就超过了保修期,请外方专家来,不仅费用不菲,时间上也无法得到保障。
“我来。”金德华说。
他每天钻进四米卷板机液压站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其运转情况。在对其工艺要求、功能要求和控制原理进行分析后,他得出结论:“是控制程序出了问题!”采用现代控制技术,他重新建立数学模型,设计控制系统、简化系统构成、编制控制软件,不仅一举解决了卷板不均衡问题,更是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为企业节省了上百万元的成本。
由于控制系统老化且没有备用零件,从美国进口的波形板生产线故障不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胆大心细的金德华又站了出来,采用现代控制技术,在两三周时间内对该设备电气控制系统进行了改造。如今,经过改造的设备发生电气故障的概率几乎为零,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再需要依赖外方专家,打破了修理技术垄断,实现了国有化。”金德华语带自豪地总结道。
针对设备种类变化大、新增设备多的现状,他更是重新编制了《设备操作规程》《设备维修维护保养规范》,将锅炉厂各种生产线、锅炉制造专用设备、数十种设备的操作维护规程进行了重新梳理、修订和增补,进一步规范了设备操作和保养行为,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行。
汗水堆积 “双师”之路
金德华踏实肯干、虚心好学的敬业精神名声在外。从业37年,对电工技术的热爱与从不放弃的钻劲儿,成就了他从工人到硕士生再到“双师”的惊艳蜕变。
打开他的履历表,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他一直奔跑在成长为技术尖兵的道路上。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他就开始参加西门子数控系统培训,并在德国和美国进修设备维修技能。国外的培训经历,让他视野大开,回国后两次参加上海技能大赛,取得了前两名的优异成绩。
但他也清醒地意识到:“电工行业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没有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就没有对行业的全局性意识和技术的前瞻性眼光,工作起来会很困难。”这个认知源于他刚参加工作时的一段经历。那时,他曾修理过老工程师自行设计的机器设备,当时算比较先进。虽然大致知道如何去处理问题,但由于缺乏理论基础的支撑,他就是无法修理成功。事后复盘,年仅20岁的他敏锐地看到自身知识缺乏这一短板,坚定了“充电”的决心。
5年多时间,他利用每周唯一的休息日,到同济大学攻读电气工程系工业自动化专业,最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不进则退,面对着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他并没有满足于现状,1998年,他获得了高级工程师职称,7年后更是考出了高级技师,完成了“双师人生”的升级,成为理论与实践两手都硬的技术专家。2003年,他更是以惊人的毅力再次“啃”下了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硕士学位。此时的他将近不惑之年。
这些成绩,不仅没有让金德华固步自封,反而成为鞭策他不断前进的动力和勇气。“即便现在,我也依旧保持着读书的那股热情,对知识的渴求从未变过”。如今,身为技术控的他,依然保持着阅读专业书籍书刊、开展技术前瞻性学习的习惯,一看到国外推出新技术,一定会忍不住抽空去学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更是对技术经验及时进行理论总结,目前已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十余篇专业论文,其中多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
“这不,”采访中,金德华高兴地眯起眼睛,“前几天,我刚有一篇论文发表在杂志上呢!”
授业解惑 变身“三师”
在金德华麾下,聚集了很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近年来,他把培养年轻一代作为工作重心。如何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创新当中并形成共鸣,是他思考最多的问题。
2007年,“金德华电工技术工作室”成立并于2013年被授予“国家级大师工作室”荣誉称号。无论平时工作多忙,他总要抽出时间笑呵呵地指导年轻人,充分发挥老师傅“传帮带”作用。除了工作室,为了提升锅炉厂维修人员对整体设备的维修水平和保养水平,他还组织开设了设备维修技术系列讲座,与维修工程师们一起为维修人员授课。
除了着力传授技术专长,他更将37年的工匠生涯总结成朴实的“五干”原则,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年轻人:“苦干,不挑三拣四,不怕苦不怕累;能干,对技术要有精益求精的追求;巧干,不能墨守成规,工作要勇于创新、不断进取;肯干,不投机、不取巧,老实做人、勤恳工作;同干,和同仁协同工作、分享技术”。
这不仅是金德华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更是对他人生最好的注解。
受益于老师技术和人格的感召与熏陶,他的徒弟也成长为青年电工中的翘楚,先后取得了上海市维修电工技能大赛第一名、“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第五名的好成绩。
除了传道授业解惑,现在的金德华更像是一台不停运转的服务器,带领团队奔跑在创新之路上,有效支撑了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其中,“金德华电工技术工作室”研制的泵水过程监控系统已获发明专利。该系统大大提高了泵水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降低了由于泵水不力而造成的产品质量事故,每年可降低质量损失近百万元。
干得多、说得少是技术工人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在金德华身上尤为明显。采访中,他会时不时地停下来,搓搓手,试图用最精准的词语,为记者解释他的工作。37年与电为伴,他有喜悦,有艰辛,却毫无怨言。在平凡的岗位上,他创造着出彩人生,展现出电力劳动者的科技创新成就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结 语
李大钊有句格言,想来也是他的人生写照:“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