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IEC的路径
2019-04-07文/严石
文 /严 石
标准接轨国际,是未来国内众多行业发展的趋势。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谁能掌握标准的话语权,谁就会在竞争中占据主动权。依托国内技术优势行业基础,推动国内标准走向国际、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或许是可以行进的路径之一。
2019年5月,国家电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的时珊珊参加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组织的IEC青年专家选培活动,在国内近百名标准化青年人才中脱颖而出,获“中国IEC青年专家”称号。6月,她加入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力储能系统技术委员会(IEC/TC 120)担任专家委员;7月,她又担任电器和电子工程师学会下属电力和能源协会(IEEE PES)光储充应用测试技术工作组的主席。
至此,时珊珊完成了从国内技术专家到国际标准化专家的转变,参与两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核心工作,提高了我国在电力领域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地位。
成功源于累积
时珊珊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便从事新能源和微网等电网前沿技术领域的研究。2011年9月参加工作开始,便加入了国网上海电科院的微网工程项目。此时的微网在国内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没有示范工程可以借鉴。
微网的核心技术是如何把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大量的新能源和储能装置协调控制起来,实现既能并网运行也能离网运行,以此来保障重要负荷在大电网发生故障时仍然能持续供电。作为微网协调控制系统的技术负责人,时珊珊依托自身的理论基础,通过与设备单位深入沟通交流,将先进的控制思路融入到工程的控制系统中。2012年2月,新系统顺利并网运行,至今累计发出36万多度绿色电力。
在完成新能源实验室微网系统建设之后,时珊珊又加入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利用为特征的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和智能能源管理与智能微网系统集成技术研发项目团队。当时正是我国智能电网快速建设阶段,时珊珊凭着理论知识积累和新能源实验室的建设经验,迅速融入团队研发工作,为项目贡献力量。
攻坚储能应用
两个项目的成功经验,让时珊珊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对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嗅觉也更加敏锐。
2013年,时珊珊参与编制上海市地方标准DB31/T 744-2013《智能电网储能系统并网装置测试技术规范》,为储能电池、并网装置等生产企业及应用企业提供第三方检测和评价服务,促进行业进步,极大地推动了储能系统在电网中的应用。依托该项成果,时珊珊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标准化优秀技术成果奖”。
2014年,时珊珊意识到,在城市能源互联网的建设过程中,电力储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之一,它是未来解决新能源消纳、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重要用户高可靠性高质量供电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能源变革的一个重要技术支撑。当时,时珊珊参与建设上海市电力能源转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电力储能相关的检测实验平台,包括单体电池及其模块性能检测平台、电池失效仿真研究实验平台和能源转换检测平台等,并在相关领域开展研究工作。
步入IEC核心
在新能源、微网和储能等电力前沿技术领域的多年工作时间里,时珊珊共申请专利68项,其中微网领域18项,储能领域21项,智能电网各相关技术领域29项,为我国电力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同时,在科技成果积累和国内标准工作的基础上,时珊珊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申报工作,致力于以创新支撑产业发展、以标准引领行业变革。2017年—2019年,时珊珊所在的储能团队共牵头立项3项IEC国际标准和1项IEEE国际标准,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认可。
2019年6月,“中国IEC青年专家” 时珊珊成功加入IEC/TC 120并担任专家委员,参与该委员会的核心工作。
“对于青年科研工作者来说,参加IEC青年专家培选,是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可行之路”,时珊珊说。青年专家培选是IEC组织为长远发展所做的人才储备,可以提前累积一些国际标准化工作经验,为未来进入IEC成为专家委员打下坚实的基础。“除了专业知识,青年专家考评更加注重表达与协调能力,自信是最重要的一点”,评审员会提出一些开放性议题让学员自行讨论(例如现在什么标准最时髦),观察学员的逻辑表达、观点沟通、协调协商等能力。因为标准,是各方协商的结果,国际标准更是如此,所以沟通能力尤为重要。
结 语
技术变革日新月异,标准创新永无止境。标准是世界贸易规则的通行语言,离开标准,将寸步难行。因此,标准化工作者需要不懈努力,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