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水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①
2019-04-07郭艳
郭 艳
(河北工程大学文法学院 河北邯郸 056038)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农村文化也在不断的建设中。水文化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水文化是人们在开发利用、配置管理、治理保护、以及美化、欣赏水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制度、物质与精神的财富。水文化不仅是水利文化,还是社会文化。水文化是人们的劳动实践性,创造水文化的劳动形式多样,既有对水的开发利用、管理保护,又有对水的认知理解,欣赏表现。同时水文化包含了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1 水文化的内涵以及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
1.1 水文化内涵
通过对水文化内容的分析,其作为不同时期人们对自然生态水环境的认识程度,通过思维模式与指导原则的综合确定,加强人们对水文化的认识,并通过认识水、治理水以及爱护水对其进行思想强化,为当前水文化的传承提供支持。在广义上,水文化通常是在人们社会实践中,通过多种文化的融合形成的水文化管理现象,并结合哲学思想、科学教育以及文学艺术等,形成创新性的水文化艺术价值。
1.2 水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
结合当前新农村的发展状况,水文化中的物质形态是魅力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当地的乡村景观进行地形地貌、河渠水系以及绿化资源的整合。在形象感知的文化内容分析中,水域水系、河塘空间规划等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因此,在当前新农村发展中,通过水文化发展理念的运用,进行新农村建设方案的整合,以满足当前新农村的建设需求。伴随新农村的建设及发展,将水文化制度化,可以形成美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通过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以及水生态环境的修复等,加快美丽乡村的建设,展现美丽乡村的建设价值[1]。
2 新农村建设中水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地处渤海之滨的河北省,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水产品基地。善治国者,必先治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河北省面临千载难逢的重要发展机遇,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给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以及水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调整。
2.1 保护力度不够
要建成美丽新农村,首先要有一城的秀水。若水资源都处在不流动的死水状态,农村水塘、水渠等涉水区域充满了垃圾、散发着恶臭,那么新农村建设势必受到很大影响,不仅不能提升城市的品味,还会对新农村建设带来负面影响。目前河北省大部分农村地区除了严重缺乏水资源外,还面临水体不同程度受污染的问题。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水污染比较分散,属于面源污染。河北省最主要的农业面源污染是化肥与农药的过量使用,农用化肥的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容易在雨水的冲刷下进入河流湖泊中,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对原有的水生系统平衡造成毁灭性的打击[2]。
2.2 发掘力度不够
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水文化作为河北省源远流长、别具一格的部分,应该在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中起到独特的作用。但相关政府与人们对水文化的发掘力度不够,对水文化的概念、深度、表现形式、建设措施等系列问题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设计以及展示体系。另外,从事水文化及其相关成果收集、整理工作的专业人员也较少,多重因素导致水文化的价值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完全体现出来,长期下去容易造成水文化的流失,也起不到水文化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应有的独特作用。
3 新农村建设中水文化发展的对策
3.1 重视水文化,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
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以水文化为重点进行形式多样的宣传与教育活动,切实提高社会各界人员,尤其是广大农民对水文化的重视程度。首先,要以治理污染为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水污染的问题。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农村地区环境保护的宣传,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在相关水源张贴标语,帮助农民掌握基本的环境保护与水文化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采用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农民自觉投入到水文化的保护中。结合农业农村具体情况,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改变水污染严重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其次,要选拔相关人员对水文化进行研究,将水文化作为农村生态旅游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发展水文化旅游,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3.2 建设节水型农村
在农业生产方面采取节水措施。农业用水量巨大,加快新型灌溉设施配套与改造的步伐,稳步缩减传统大水漫灌式灌溉面积。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滴灌喷灌,提高水资源的灌溉效率。在雨季明显且缺水干旱的地区采取修建水窖等方式做好水资源的储备。保障粮食安全,保证农民的收入,做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水文化的传播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在农村生活方面采取节水措施。通过树立节水好村民等活动,树立节水、爱水、护水的典型,制定奖惩措施,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使节水真正落到实处。
3.3 明确水文化建设的内在机制
伴随当前新农村的发展,为了实现水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应该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核心,提高公众对水文化的认知、文化的普及以及对水生态的保护意识等,通过多种水文化建设指标的确定,提升水文化的建设价值,以满足当前新农村发展中水文化的建设需求。在当前水文化建设中,为实现水文化的传承,应该积极强化水文化建设的内在机制,提高人们对水文化的认同感,在水文化传播中,其传播途径如图1 所示。在水文化地名建设中,可以积极加强对水文化的宣传,提高公众对水文化的认同感,全面增强农民对水环境的保护认识,为当前新农村水资源的生态化发展提供参考[3]。
图1 水文化传播的内在机制
3.4 加大开发水文化的力度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确保水文化在水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与农村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结合城市重点工程,对水文化进行开发。并且要使水文化与旅游进行有效的整合,建设出美丽的乡村,成为像“象牙山”一样的旅游景点,打造省级水文化品牌。同时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以水文化为主题的演艺活动,使农民认识到水文化的重要性。另外,可以在墙上制作水文化墙,突出展现地域河流的历史文化发展的场景,激发农民热爱河流、保护河流的热情,努力创造人水和谐的文化氛围,进而确保健康向上的水文化得到弘扬与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4]。
3.5 因地制宜,量力而为
在新农村建设中,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状况、经济条件与农民意愿,选择合适的水文化发展模式。首先,要形成节水文化的群众基础,推广节水技术,使每一位村民都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促使整个农村形成节水氛围,使节水文化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自觉行为。其次,要让农村建设最有活力的水文化,在对水环境的建设中,要突出文化性、艺术性、亲水性,不仅要弘扬历史文化,还要增加对水的亲近感。要与农村周围的美化环境相协调,在河道两侧可以采用植被形成亲水绿化,对于河岸的防护也可以选择天然材料,要利于水生动植物、水底栖生动物,便于农民走进河道,接近大自然。还要使河道水流动起来,完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展现自然河流的美学价值,发掘河流的人文历史精神,减少用水量,改善农村环境。同时要根据不同农村的水文化遗产进行整理,使之发扬光大,为农民创造出良好的人居环境,建设成美丽的新农村[5]。
4 结语
在新农村建设中水文化的发展虽然面临一些问题,但要借助政府、农民等多部门的共同努力,对农村的污水进行治理,完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展现自然河流的美学价值,发掘河流的人文历史精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