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村贫困成因与扶贫政策的实施路径
2019-04-04张慧妍
张慧妍
摘 要:黑龙江省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省份,但黑龙江地大物博,为黑龙江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黑龙江省农村贫困是一个多元化因素,黑龙江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扶贫政策,让农民脱贫致富。本论文从不同方面阐述黑龙江省农村贫困成因与扶贫政策的实施路径,希望为研究贫困成因与扶贫政策的专家和学者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村贫困成因;扶贫政策;实施路径
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农村贫困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而黑龙江农村的贫困问题至今尚未完全解决。因此,有必要对农村贫困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准黑龙江地区农民贫困根源,探索扶贫的思路与方法,打破制约农民脱贫的“瓶颈”,探索一条新的扶贫道路。
1黑龙江省农村贫困的现状
1.1黑龙江省农村贫困基本概况
黑龙江省共有 65 个县市,其中有 21 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包括 14 个国家级贫困县(延寿、甘南、拜泉、泰来、桦南、抚远、桦川、汤原、同江、绥滨、饶河、林甸、兰西、杜蒙)和 9 个省级贫困县(通河、富裕、龙江、克东、肇源、明水、青冈、孙吴、望奎)。在人数上来说,全省大部分低收入人口基本都生活在贫困县(市)中,贫困发生率则达到了高达 30%。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些贫困县(市)大都分布在东部低涝易涝区和嫩江、松花江沿岸洪涝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等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这些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对旱涝、早霜、冰雹等灾害的抵抗能力差。仅 2004 年,全省受灾面积就达 3 790 千公顷,居全国第二,成灾面积达 1087千公顷。
1.2贫困县农村人均纯收入水平与结构
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排在全省后列。 2003 年人均纯收入只有930.1元,略高于882 元的低收入标准,4 个县(桦南县、汤原县、抚远县、甘南县)的人均纯收入未达到 6 3 7 元的绝对贫困线。2004 年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1193.4元,当年有3个县人均纯收入低于924 元/ 人的国家低收入标准。
2黑龙江省农村贫困人口产成的原因分析
2.1地理环境视角下的农村贫困原因
不利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引发贫困的主要原因。首先,偏远的地理位置不利于经济发展。该省位于中国的东北部边陲,地处偏远又缺乏海岸港口,对外贸易只能以陆路运输为主,伴随少量内河运输,相对封闭的交通运输制约了黑龙江对外贸易的发展。例如抚远县既没有铁路交通,也没有等级公路,交通差成为制约该县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其次黑龙江省地理纬度高,冬天气候寒冷,冬夏温差大,作物生长期短。这些特点决定其一年一熟的农业制度和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农业生产结构,导致农民收入来源窄,收入波动大。贫困县的农民收入严重依赖粮食产量、价格和国家政策。
2.2政治因素
黑龙江省作为产粮大省,担当着共和国粮仓的重担。但是,由于长期没有粮食政策的扶持和帮助,黑龙江省的扶贫事业进行的十分迟缓。自建国开始,由于当时经济和国防对重工业的迫切需求,而我国的工业基础又十分薄弱,为了促进工业的迅速发展,国家推行了很多大力扶持工业发展的政策,东北作为重工业发展的重要对象,得到了很多的资金投入。但同时黑龙江省的农业发展却被置之一旁,发展的重点都集中在了军工、石油、煤炭等工业部门,这便导致了很多农村经济问题被遗留了下来。
2.3思想观念和人口素质因素
贫困地区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缺少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人口素质低下,思想意识落后,主体观念淡薄,没有自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主动要求进步的观念,极大限制了自身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些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不是物质资源的匮乏,而是缺少先进思想所带来的观念的转变,缺少对自我发展、寻求转变的渴求,缺少利用科学思想对当下资源条件进行发展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限制,在农村贫困家庭中,父母的知识文化水平也极为有限,致使对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視程度不够,或者即便重视但由于家庭的经济收入条件也无法维持子女的日常生活学习,这就使得贫困地区的孩子得不到文化知识的学习,导致农村贫困地区的低水平教育和文盲率大大增加,远高于全国的农村平均水平。
3黑龙江省农村扶贫政策实施效率的对策
3.1加快扶贫政策创新,提高农村的市场竞争力
要加快扶贫政策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开发方式和扶贫思路等方面的创新。在管理体制上,要强化扶贫工作责任,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门的经费,有一套相应的法律制度来指导和约束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经费的使用,项目的运行要按期完工,发挥效益,项目资金的使用得到监督。此外,要调整扶贫工作重心,适应新阶段贫困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由重点扶贫县转向重点扶镇、扶村、扶户。在运行机制上,要完善扶贫开发模式,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发扶贫、市场运作”的扶贫开发模式,着力增强扶贫能力,培育多元化的扶贫开发主体,实现各种扶贫资源优化组合,提高扶贫开发效益。
3.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医疗水平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改变目前农村合作医疗薄弱的现状。城填医疗机构应经常开展下乡活动,针对农村地区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医疗支农活动,为贫困地区农民提供方便、及时的医疗服务。
3.3加大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
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有其特定的含义,即通过观念层面的开发使农民适应社会的转型,通过潜能的开发使农民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通过技能的开发使农民提高开拓生存空间的能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农民接受外来观念、信息和技能培训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过程。培训和提高农民的生存技能,是帮助农民勇于离开土地,走进城市,开阔眼界和摆脱贫困最现实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农村贫困的现状与成因[J]. 迟宝旭,刘家富. 中国科技信息. 2008(04)
[2]“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农村能源发展的几点思考[J]. 王文,张财. 现代化农业. 2016(11)
[3]黑龙江省农村经纪人发展对策研究[J]. 卞纪兰,杨立成.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08)
[4]黑龙江省农村电商发展现状研究[J]. 张天泰.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46)
[5]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 孙璐,姚慧.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12)
[6]黑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成立[J]. 赵兴华. 中国供销合作经济. 2003(06)
[7]关于促进黑龙江省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思考[J]. 张国胜,郭雅杰. 哈尔滨师专学报. 2000(01)
[8]黑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成立[J]. 广东供销. 2003(04)
[9]黑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情况简介[J]. 广东供销. 2003(04)
[10]黑龙江省农村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持[J]. 张涛. 黑龙江科学. 2017(13)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课题名称:黑龙江省农村扶贫政策实验设计分析及反贫困长效机制研究
课题编号: 17GLE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