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断舍离”
2019-04-04高利明
独居和少子将家庭的生活形态从支持传统大家庭所需要的重固定资产形态中解放出来,变成了轻固定资产形态
高利明
“断舍离”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对生活的一个提炼、一个提倡,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广泛响应,并演进成为了一种先锋的生活方式。
其实,“断舍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是特别新鲜的事情,在各个历史时期、在各个民族中这个文化都是不绝如缕,著名的犹太教“安息日”、佛教徒的“过午不食”都与之有着多重的交错。在中世纪欧洲,上升到官方化的斋戒制度甚至强化到斋戒日占了全年的一半这样惊人的程度。
古典的斋戒通常是这样的一个组合:“减少饮食”+“安顿心灵”。“减少饮食”,主要是因为古典时代的食物短缺是一种常态,斋戒(减少消耗)是应对这种短缺的一种重要的生活安排,被各种宗教所强化,有时甚至还上升到了全民化的制度强制。
组合的另一个相应部分是“安顿心灵”,但“安顿心灵”这四个字的字面并没用穷尽这个安排的深层含义,从各个教派的规则看,这个安排中的核心一点是要求参加宗教活动的同时必须“放弃劳作”,有时对这个“放弃劳作”的严格程度提升到了令现代人惊讶甚至惊骇的程度,某些经典中记录的有关被禁止做的工作类型有39种之多,而违背安息日规戒进行劳作者将受到惩罚甚至是非常严重的处罚。
“断舍离”,作为今天的一种安息形态,“减少饮食”不再是安排的核心,因为今日发达国家的丰裕社会形态已然远离了食物等基本消费品的短缺,但“安顿心灵”的诉求依然不变,只是安顿的对象、安顿的形式和安顿服务的提供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已不再是宗教的私属领地,教会教堂唱诗忏悔神甫教友那些厚重历史的积淀已不再是垄断的保障,默认的服务和默认的服务提供商正在瓦解,这个领域正在涌现多个现代派、现代化的服务竞争者。
山下英子是其中的一个先锋流派。依从山下英子的看法,居家的洁简就是心灵安宁的抓手。这确实敏锐地抓住了现代安息服务的核心——“居家”及居家的安排和再安排。在山下英子的语境中,居家的安排和再安排指向的是极简,对极简的执念和坚持本身构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并通过这种生活方式实现心灵的安顿。
且让我们换一个角度,为什么当代社会有将居家的安排指向极简的需要?答案是独居化、少子化。独居和少子将家庭的生活形态从支持传统大家庭所需要的重固定资产形态中解放出来,变成了轻固定资产形态,当这个轻重之间的区隔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后,就衍生出了极简这种先锋生活方式。
进一步,是什么包容了居家的安排指向极简?答案是无处不在的便利店,其中,代家便利店成为了居家的可靠和便利的延伸,极大简化了传统的重家庭资产设施——将过去笨拙的固定资产投入变成了当下随用随得的亲切服务。以7-11为例,在日本本土,它竟然有多达4万间店铺,成为了与水电煤一样普及一样可靠的公共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它及时而恰当地进化到了这样的高度——安心服务成了它所提供的一类核心服务,比如在许多灾后时刻,7-11是第一个恢复服务的运营商。
再者,又是哪些服务和品类协助了极简成为一种先锋优雅的生活方式?这大致跟极致品类杀手尤其趋优品类杀手的兴起息息相关。趋优型的品类杀手常常就带有很强的生活方式标志,并且有意思的是,简洁已经成为趋优品类杀手的通用属性,无论是苹果手机还是戴森吸尘器、是lululemon瑜伽服还是lady M千层蛋糕。
少子独身+代家便利店+趋优品类杀手,这三者的组合,或许就是“断舍离”背后的密码。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