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 清明节
2019-04-04南方周末评论员
南方周末评论员
又是一年清明时。
清明时节“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生机勃勃,是播种繁衍的时令,是生命绽放的节日;“气清景明,万物皆显”,不出去踏青乃是辜负这美好的时光;“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何等的畅达与惬意。
在这生意盎然的时节,我们与家人一起,祭扫先人长眠的地方,慎终追远,虔敬唤起家族共同的记忆。你将切身感受到,先人不仅继续活在血脉之中,也继续活在记忆之中。清明节,是一个强化与刷新家族记忆的日子,体现了中国人亘古常新的家庭本位观念。
是的,家庭之于中国人有超越的意义。“家”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命观与宗教观,是两种“永生”的载体:基因绵延意义上的永生,生命在时间的河流里无尽流淌,生命如薪火一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模因绵延意义上的永生,家族共同的记忆、家学、好的家风与价值观代代相传,绵绵不绝。
家庭之于中国人有世俗上的双重意义。第一重,是父母对子女。从经济社会角度看,家庭是最小的共同体,承载着两项核心功能:生养子嗣与财产的分配尤其代际分配。为子女积累生存资源,让子女站在更高的起跑线上,是比自我享受更绵远、更厚重、更强烈的财富创造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在这个意义上,生养子嗣是更接近本源的目的,财富的代际分配是达致这一目标的手段,家庭的这一重世俗意义与超越意义是无缝对接的。
第二重,是子女对父母。相对而言,子女对父母的爱多少要弱一些,所以儒家讲孝道,讲子女对父母之爱的回馈。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女要关心父母的身体,父母生病了要给予好的救治与护理。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女对生我养我的父母要有发自内心的敬意。生前凉薄,死后大办,不是真爱。父母在世时厚养比离开时厚葬、清明时烧新款iPhone更重要。死后才有、清明节才有的“孝”只是一种表演。
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这时光在慢慢收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终有一天,一抔黄土分隔彼此,你与子女在这一头,父母与先人在那一头。你也是父母,或将为父母,你期望子女如何对待你,你就如何对待父母,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也是最好的家风传承。
顶着一穹清澈明朗的天,怀着一颗清澈明朗的心,你看到,通往两个“永生”的长路在脚下无尽延伸,你知道,你必须跑好属于自己的那一棒。这生生不息的家,铸就这生生不息的文明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