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鲍康陈寅生关系考略

2019-04-04石家庄

中国钱币 2019年4期

(石家庄)

鲍康是清末著名的钱币学家,收藏宏富,著述严谨,在钱币学界影响卓著。以往对鲍康的研究多集中在其钱币收藏、钱币学著述和出版等方面,涉及其人际交往和学术交游等内容多附属于其师友如陈介祺、潘祖荫、吴大澂、王懿荣、李佐贤等人的专题研究中。陈寅生是清末知名的铜刻艺术家,以镌刻铜墨盒、铜镇尺等铜刻文房享誉一时。近年来,随着铜刻文房收藏的方兴未艾,陈寅生研究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学术关注。一个是钱币学家,一个是刻铜艺人,他们俩人之间的关系和交游尚未见到专文讨论。本文拟就陈寅生与鲍康的关系作一番梳理和推论,就教于感兴趣的博雅方家。

一 鲍康的学术影响和收藏理念

鲍康(1810-1881),字子年,号观古阁主人,晚号臆园主人,歙县(今属安徽)人。道光十九年(1839)年举人,以内阁中书官至夔州知府。同治十一年(1872)解组回京,之后专事收藏与著述、出版。鲍康是晚清著名的钱币学家,和鲍康同时的著名金石学家潘祖荫[1]在《观古阁泉说序》中说:“先生以束发以来,蓄泉最富,耽玩四十余年,故于源流正变,真伪美恶,辨别精严,当时无其比也。”当代著名学者王贵忱先生在《观古阁丛稿题记》中说:“自道咸以来,鲍康致力泉学卓有心得,一时硕望......无不慕鲍氏名,争相引重,推为斯学祭酒。唯初不欲以著述作传世想,后经陈介祺[2]、潘祖荫力劝,始著为《观古阁泉说》等数种,并故人刘师陆[3](青园)、刘喜海[4]遗著,合刊为《观古阁丛刻九种》。”

当代学者唐石父有《鲍康学风简述》一文,对鲍康学风从“资料不自秘;鉴别精严不苟,非目验不妄定;同好切磋,相互论证;不长者自居,奖掖后生”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评价鲍康以传古为乐,喜成人之美,鉴别既精且严,虽至交亦不苟同,实事求是,能平心论学,同道间期以尽善尽美,断无门户之见。鲍康作为收藏家,其收藏理念也颇为进步。比如他认为收藏应戒矫痴诬三弊,“诋諆前贤,非笑同人,故创一解,嘎嘎生新,其弊也矫;按图索骥,缺一不可,累百盈千,悉应属我,其弊也痴;好古矜奇,侈为独得,自欺欺人,强词滋惑,其弊也诬。”

鲍康关于收藏理念的论述在当时就受到潘祖荫、陈介祺等人的欣赏。鲍康也言行合一,身体力行。在晚清,宋元剧迹、三代钟鼎彝器等重器往往被位高权重、大力多金者获得,而钱币、印章等小项并不被重视,收藏这些杂项也不易获得收藏界的声名。鲍康根据自身的财力和条件,不趋世俗,不重虚名,专注于钱币的收藏,独具慧眼,审慎精严,其藏品和理念都受到了普遍尊重和认同。学习鲍康的收藏实践和宣传其收藏理念,在今天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鲍康和陈寅生是亲戚关系

陈寅生(1830-1912)名麟炳,号寅生,顺天(今北京)人,诸生。擅刻铜,是清末著名的铜刻艺术家(图1)。其擅篆刻,工书法,绘画也有声名。笔者数年来致力耙梳钩沉有关陈寅生的文献史料,发现最早记录陈寅生的文献史料大多出自鲍康的记述。其中最著名的一条为《为陈寅生题平安馆集古砚文字》,全文为:

余戚陈寅生麟炳,工篆刻,所镌铜墨盒足与曼生壶并传,都人士争购之,厂肆颇有袭其名者。性狷介,余尤推重。近余所得零星古器皆寅生物色者也。一日持示所得叶氏烬余古砚拓二巨帙,半成焦尾,重装属题。砚凡百四十余,宋明名人砚殊不乏,汉砖魏瓦悉具。其摹刻钟鼎石鼓文暨汉碑者指不胜屈,率出名宿题识,翁覃溪先生者尤多,洵砚铭之大观矣。余留玩数晨夕,想见当日搜罗心苦。虽未获请观于平安馆,已不免间有残缺,犹幸遇好古如寅生于火燎水濡中一一拂拭而出之,俾还旧观,复饶别趣。余亦于卅年后重缔此一段墨缘,良足喜矣。

“余戚陈寅生”,是说陈寅生是“我的亲戚”,“所镌铜墨盒足与曼生壶并传,都人士争购之”,这几乎成为了宣传陈寅生刻铜招牌的金句,被后世频频引用。“性狷介,余尤推重”,客观的说,陈寅生青史留名,除了刻铜技艺高超、顺应时代的需求、也和鲍康的欣赏推介有关系。文中提到的叶氏和“平安馆”,是指著名收藏家叶东卿[5],即叶志诜(1779-1863)。翁覃溪先生即翁方纲[6](1733-1818)。原文引自《观古阁丛刻九种》。

鲍康和陈寅生是亲戚关系,那他们到底是什么亲戚呢?

目前我们所读到鲍康论及陈寅生的文字,最早的一条是《重刻虞夏赎金释文序》,是鲍康为重刻刘师陆(青园)《虞夏赎金释文考》所作的序言。其全文如下:

姻丈刘青园先生曾及世父觉生公之门,于余有同癖,收藏金石泉币繁富伙够。余曾劝其著谱至以后世。谁知梓定吾文为言卒因循不果,仅刻有虞夏赎金释文一种,身后所藏悉散佚,并是版亦弗存。嗣子振斋明府宰海丰时,曾以遗文为托,顾城破亦胥失之,每思及辄惘惘然。一日,王廉生农部持示王孝禹水部所得原拓本,精装属题。展视乃出先生所手写,古香墨彩,对之如见我故人。颇思借摹以传。适先生之甥陈寅生上舍,亦觅得初印本见赠。余亟复诸手民,以公同好。回忆长安论古,剪烛衘杯,往往清谈至夜分不辍今忽忽廿有余年。先生遗稿已零落殆尽,独是编仅存。校刊未终,今昔之感、人琴之恸其何能不交集于中邪!同治癸酉九月歙鲍康识。

图1 寅生刻《只须展纸挥毫》墨盒(悦铭轩藏品)

“世父觉生公”指鲍康的伯父鲍桂星。鲍桂星(1764-1824)字觉生。歙县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历官工部侍郎、翰林学士。鲍桂星师从姚鼐,是桐城派古文大家。

同治癸酉是1873 年,这一年鲍康63 岁,陈寅生43 岁。“适先生之甥陈寅生上舍,亦觅得初印本见赠”,这里面说到陈寅生是刘师陆(青园)的外甥,也就是说,陈寅生称呼刘青园为舅舅。刘青园还有一个外甥,也是清末著名的钱币收藏家,即何镜海,是鲍康的同好,鲍康记载何镜海的文字颇多,而何镜海和鲍康的关系很是明确,鲍康称呼何镜海为内兄,即大舅子,也就是说,鲍康娶了何镜海的妹妹,时在道光八年(1828),鲍康19 岁。

事实上,刘青园是鲍康钱币收藏的引路人。道光十七年(1837),鲍康27 岁,“应京兆试,来潞河官廨,内兄何镜海出藏泉相示,因述刘青园姻丈所藏之精且多,不觉啧啧称羡。旋都下,遂锐意购求。”“余与仲兄子周于长安为镜海购古泉甚伙,收获甚丰。”“镜海为青园之甥,初购泉有所得不能决,就正于青园,遇佳品青园辄选去。”“余外舅家于晋,曾得出土小布数百,经青园选取外,悉以付镜海,故富,布币镜海多于康。”

从这些鲍康的记述中,我们了解到,刘青园至少还有姊妹二人,分别嫁给了何氏(玉民)和陈氏,刘家两姊妹的下一代即何镜海和陈寅生。鲍康娶妻何氏,何氏是何镜海的姐姐,是陈寅生的表姐(陈寅生姨家女儿),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口语语境中,陈寅生应称呼鲍康为“表姐夫”,鲍康称呼陈寅生为“内表弟”或“表内弟”,陈寅生和鲍康是平辈的亲戚关系。“表姐夫”在当时的书面表述可以是“姻兄”。(假如我们如能见到上款为“子年姻兄大人清赏(或雅玩)”陈寅生真品墨盒,可以推定是送给鲍康的。)“内表弟”或“表内弟”没有较文言的敬称,故鲍康称陈寅生为“余戚”。鲍康曾辑著有《皇朝谥法考》的专著,对清代皇家谥法有很深入的研究。同样,鲍康在与师长、朋侪、晚辈的交往中,其对人的称谓也极为讲究,用词贴切且合于法度。比如他称呼寅生为上舍。上舍是国子监监生中优等生的称谓,说明陈寅生有了秀才的功名后也曾继续进取,曾入国子监继续攻读。又比如他称呼自己的岳父(何镜海的父亲何耿绳,号玉民)为“外舅”,这是当时的惯例;陈寅生的舅舅刘青园(师陆),按世俗称呼,鲍康可以随妻子称为“舅父”,但这并不确切,故在行文中鲍康称刘青园为“姻丈”。

至此,我们理清了鲍康与陈寅生的亲戚关系:鲍康是陈寅生的表姐夫,鲍康娶了陈寅生姨家的女儿为妻。

三 陈寅生鲍康关系的深层解读

1.“以素不工书,辄倩陈寅生写之”

陈寅生为鲍康代笔。鲍康多次自称“素不工书”,即书法他并不擅长。在《观古阁丛稿》中,有《为陈寅生题化度寺碑摹本》条目,内容为:

叶丈东卿所藏翁覃溪先生手摹化度寺碑铭,惜出自烬余,已非完本,而精光不掩、古趣弥增。考证至十余页之多,并合诸本校定,逐字夹行密书,析及一点一画,朱墨纵横,一生精力几萃于是。老辈之不可及也如此。虽断烂有不能句读处,犹幸神物呵护,俾寅生拾残补缀重装以还旧观,足为案头墨宝。余留玩经月,愧素不工书未尝窥临池秘奥。晴窗展视但有赞叹老来眼福不浅,亦复自喜也。

鲍康自称“素不工书”,虽是自谦,也大约符合事实,至少他不像友人陈介祺、潘祖荫等即是高官也以书法(绘画)闻名,也不像陈寅生那样的手艺人以善书闻名。享盛名而不工书的人很多,比如清代的袁枚、纪晓岚,现当代的蔡元培、钱钟书等。书法一技既要天分,也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能熟练书写而不过分追求书艺的人很多。但古人以毛笔为日常书写工具,又要参加科举,鲍康写字工整和熟练是没有问题的。古人对书法的评价标准和理解和今人也不一样。鲍康存世的自书墨迹多为拓本题跋和书札,多为行书(图2)。最近在拍场上也曾见到鲍康名刺,其上楷书“鲍康”二字相信也是自书。鲍康学问好,其自书题跋在当时即颇受推重,王懿荣[7]曾称赞鲍氏题跋“百年后必成剧迹”,王贵忱先生也评价鲍康手札(图3)“书法清刚严峻,遣词雅洁通达”,这评价也是客观的。

陈寅生以善书法闻名于时,其诸体皆擅,尤以小楷最受人推崇(图4)。鲍康曾请陈寅生代笔书写题跋,载于1922 年吴县吴郁生以珂罗版出版的《顾先生祠会祭题名第一卷子》(图5)。早在2006 年周继烈老师曾著文《有关陈寅生四题》,最早披露了陈寅生写在纸上的书法,即是陈寅生为鲍康的代笔。这两幅作品为《题顾祠雅集图》和《登毗卢记》,文字内容为鲍康所撰,书法为陈寅生书写。鲍康在《顾先生祠会祭题名第一卷子》最后有自题长跋,并于跋文最末写道:“康于卷中题名,以素不工书,辄倩陈寅生写之,是跋乃自写,鸦涂可哂又识。”(图6)卷子中由陈寅生代鲍康书的这两则题跋并非同时所写,《登毗卢阁记》书于同治四年(1865)(图7),《题顾祠雅集图》书于同治八年(1869),鲍康总集成卷而写的跋识时在同治十二年(1873)(图8)。

图2 鲍康手书墨迹(国图资料)

图3 鲍康手札(网络资料)

图4 陈寅生书法《诗话》扇面(云在堂藏品)

陈寅生为鲍康代书,除此之外未被披露的或许还有。尝见拍场上有鲍康旧藏,藏品上的签条墨迹没有署名,谛审其书风也似是陈寅生所为。除鲍康外,陈寅生为他人代书目前也有实物可证。

图5 《顾先生祠会祭第一卷子》(国图资料

图6 鲍康自书称“素不工书”

图7 陈寅生代鲍康书《登毗卢阁记》(国图资料)

我们知道了鲍康和陈寅生的亲戚关系,再来看作为知名金石学家鲍康请陈寅生代书题跋,并在跋后略书数语,说明代书原委,就不难理解,鲍康请陈寅生代书,一方面是自己“素不工书”,另一方面也是对陈寅生的一种推介。陈寅生科场困顿,以秀才身份“刻铜为业”,是需要一定的知名度的。寅生“自书自刻,方能入妙”,他刻得好,首先是因为书法好,目前我们能看到的陈寅生在纸绢上的书法作品有多件,最早的是陈寅生24 岁是的作品(图9)。以鲍康的地位,肯定陈寅生的书法,对陈寅生在金石圈的交往有很大帮助。

事实上,鲍康比陈寅生年长20 岁,与其说他们是亲戚关系,更不如说是师友关系。鲍康学术精严,见多识广,对寅生的学习和创作多有指导,称其为陈寅生的老师,也是名副其实的。

2.“近余所得零星古器皆寅生物色者也”

陈寅生为鲍康收集古物。陈寅生在同治初年,即在琉璃厂开“万丰斋”,以刻铜为业。琉璃厂在当时人文荟萃,士子云集,是国内文房书籍、书画古玩等的第一集散地,是收藏圈的绝对前沿阵地。陈寅生擅刻铜、篆刻及书法绘画,也雅好收藏,其藏品颇受场肆推重,鲍康多次为陈寅生的珍藏品题跋。如鲍康有《为寅生题吴越王水府告文》:

陈寅生复得叶氏所藏钱武肃王宝正三年投太湖水府龙简文,虽出烬余而大致完好。周列龙文,长六寸阔四寸,楷书百七十九字,殊秀整:衔则大道弟子天下都元帅尚父守中书令吴越国王钱鏐云云,至可宝玩。殆果有呵护者耶!寅生藏器皆至精。装此属题,资余眼福,雨窗展视,欣然志之。

“寅生藏器皆至精”,比起当时的顶级收藏家,寅生的收藏不见经传。但寅生眼力、品味俱佳,其收藏也颇受友人推重。相信陈寅生为人推荐和代购藏品也是日常业务,至少是琉璃厂商户联络客户感情的常规。鲍康有许多藏品就是陈寅生购买的,如鲍康《为陈寅生题平安馆集古砚文字》中说“近余所得零星古器皆寅生物色者也”。《观古阁丛稿》中,鲍康提及陈寅生代寻藏品的还有多条,如:

《记四铢半两石范》:

余旧藏砖石各泉范不少,存秦中一戚家,兵燹后胥失之。甲戌三月余戚陈寅生为购得阴文半两石范一,凡四行二十八泉,极完好,足为补憾。蓋叶丈东卿故物也。丈所居虎坊桥老屋虽质于人,尚留五楹藏古器书画几满,封鐍极严。乃前一日忽不戒于火,率付灰烬。是范出自烬余,半作黑色。落市上,寅生见而购归。并阴文大泉铜范一角厚逾数分阳文货布范一。惜烧损仅泉文尚可辨。回忆三十年前,谒丈于平安馆辄流连不能去,曾几何时宝物悉归天上,今对此断珪碎璧能无黯然。

《三字齐刀》:

图8 陈寅生代鲍康书《题顾祠雅集图》(国图资料)

图9 陈寅生十五言联(云在堂藏)

三字齐刀率不緻,自是常用之品故流传亦独多。有填刻(止)字作四字刀者。但四字刀及安阳节墨诸刀外郭皆及柄而止,三字者则下通于环,制作微异,识者一见即能断之。陈寅生示三字刀环不透者甚异其色赤。石查曰李宝台所作也。

按:李宝台是当时京师钱币作伪者,以翻铸私钱著名。亦工拓技。

《齐刀范》:

齐刀范惟东武刘氏有之,寿卿续获一范亦相似,俱载入泉汇续泉汇。陈寅生近持示节墨刀范,形制并同,背文三横画下作(图略),亦略有青绿而不甚入骨,质地厚重。闻潍县最善仿作,即此类矣。幼雲[8]云是王戟门[9]故物,当日购以重资旋即悔之。

《题武虚谷偃师金石记》:

武氏偃师金石记四卷,乃刘丈燕庭旧藏,兼有姚丈伯昂[10]吾友韩季卿[11]诸名家印,陈寅生于书肆为余收之。余念燕庭藏书逝仅廿年已散佚殆尽,今获此帙重装置案头,晴窗偶一披读,犹恍似偕坐嘉荫簃中紫藤花下沦茗快谈金石时也。

3.“属陈寅生写以精楷,付之手民”

陈寅生为鲍康著述出版提供支持和帮助。除了为鲍康代寻藏品外,陈寅生也参与到鲍康的著述、出版活动中。鲍康在从夔州归京后,主要从事著述和出版,陈寅生参与了勾画摹图、手书上版、收集资料等工作,如《重刻虞夏赎金释文序》中提到:“......一日王廉生农部持示王孝禹[12]水部所得原拓本精装属题。展视乃出先生所手写,古香墨彩,对之如见我故人,颇思借摹以传。适先生之甥陈寅生上舍亦觅得初印本见赠。余亟复诸手民,以公同好。”《刘氏长安获古编序》中说:“胡石查王廉生两农部吴清卿太史陈寅生上舍或任勘正,或兼摹绘,恩绶侄并预校字之役焉告成有期矣。”陈寅生擅绘,摹绘一事或依赖寅生。其他提及陈寅生为鲍康著述、出版事助以一臂之力的条目有:

《续钱汇序》:

竹朋[13]刊成泉汇之次年,余即出守夔州,甫二载以宦兴索漠遂解组旋京都。时竹朋尚里居都中,同癖日以少,仅胡石查[14]王廉生两农部孙春山[15]驾部吴清卿[16]太史时一过从,略谈金石而已。潘伯寅少农鉴别独精收藏宏富,虽不甚藏泉,顾促余著谱甚力。余念无以出泉汇之右未敢下笔。伯寅复促余刻泉说,爰增订为百六十余则,伯寅并属其门人徐小勿写以精楷。余因检旧稿,凡稍涉泉币者辑为诗文各一卷,亦付梓于后,冀博同好诸君一笑,不必尽与泉汇合。所谓此亦一是非也。惟余新获之泉及诸家拓本又有在泉汇之外者,遂致书竹朋盍作补遗。竹朋亦以近得甚多并陈寿卿前辈之泉范为前谱所未载者凡八十余种尤不可不汇为巨观。书来欲吾两人同辑。余则仍乞竹朋一手属稿,庶无两岐。余但任校刊之役。石查廉生余戚陈寅生暨恩绶侄皆赞其成。有论断与余不合者亦邮函商改。计增益八家所贻,正恐不知凡几,孰能一一而尽载之,所望于后之同志者随时补编,俾日新而月异则幸甚。

“石查廉生余戚陈寅生暨恩绶侄皆赞其成”。胡义赞、王懿荣以及李佐贤、吴大澂、潘祖荫和陈介祺等都是晚清金石学界重要人物,声名显赫,在此不做过多介绍。文中提到的恩绶即鲍恩绶,是鲍康的侄子。鲍康无子,恩绶过继给鲍康,并继承了鲍康的收藏。

《刘氏古泉苑目序》:

刘燕庭丈著古泉苑一百一卷,余曾为序详言之,其稿本今归陈寿卿处,寿卿属余刊行。以有图无说不克成,思之为怅惘。余曾手录其目。潘伯寅亦得嘉荫簃藏泉目一册,劝余盍合两本,校而梓之,以志梗概,亦目录之学也。余念其言良是,爰详加订正。属陈寅生写以精楷,付之手民。俾世之仰慕先生者读之,亦足见半生蒐集之勤收藏之富,即作全豹观也可。

“属陈寅生写以精楷,付之手民”,这是说鲍康编辑的刘喜海《古泉苑目》是陈寅生手书上版的。可惜的是后来并没有刊印。上章所说的两书即此书(又名《嘉荫簃藏泉目》)和《长安获古编》。遗憾的是我们至今未能见到陈寅生手书上版的古籍。目前拍卖市场上曾见到刘喜海《古泉苑》刻本,但非鲍康所编。

《续古泉杂事诗二十四首》:

续谱刊成不厌详,他山借助信同方。那堪祸枣灾梨外,又累人间鏨石忙。

余刊续泉汇石查、廉生、春山暨余戚陈寅生皆赞其成。杨星吾[17]谓宜以石仿刻作泉嵌之版上方能逼真,余笑谢之。

鲍康晚年著书立说,并积极编辑故旧的文稿以刊行,以潘祖荫、陈介祺等影响最大。潘祖荫不仅屡次劝说鲍康著书,还派门人徐小勿为观古阁泉说手书上版;陈介祺不仅提供藏品拓本、帮助考证藏品,还对如何拓制钱币拓本提出用纸、用墨等具体指导。陈寅生为鲍康代寻资料、帮助勾摹图本和手书上版,其作用也是旁人不可取代的。

鲍陈关系研究至少丰富了我们对鲍康的认识。不仅如此,通过对鲍康及陈寅生社会关系的梳理,我们意识到陈寅生的家世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应该有相当的背景。可以说,鲍康和陈寅生关系的深入探讨,是解开陈寅生家世之谜的金钥匙,是陈寅生研究的基础和关键。

注释:

[1]潘祖荫(1830-1890),清代著名收藏家、书法家。号伯寅,亦号郑盦。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咸丰二年(1852)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官至工部尚书。著有《攀古楼彝器图释》。

[2]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簠斋,潍县(今山东潍坊)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著名金石学家。著有《簠斋传古别录》《十钟山房印举》等。

[3]刘师陆(1784-1850),字子敬,号青园,山西洪洞人。清藏书家、金石学家。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由广东清远知县,仕至湖北荆宜施道。晚年,尝任大梁书院山长多年。为官清廉,博雅好古。在凉州(甘肃武威)任职时,从出土唐宋和古西夏钱币中,发现内有许多不识文字,经他用凉州大云寺《天佑安民碑》佐证才定为西夏文。

[4]刘喜海(1793-1852),清代金石学家、古泉学家、藏书家,字燕庭、燕亭、砚庭,山东诸城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山东高密人。著有《海东金石苑补遗》《古泉汇考》《三巴金石苑》。

[5]叶志诜(1779-1863)藏书家,字东卿,湖北汉阳人。贡生出身,嘉庆九年(1804)入翰林院,官国子监典簿,升兵部武选司郎中。藏书楼有“简学斋”、“平安馆”等。编撰有《平安馆书目》。著有《平安馆诗文集》、《简学斋文集》等。

[6]翁方纲(1733-1818),书法家、金石学家。号覃溪、苏斋。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七(1752)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著有《粤东金石略》等。

[7]王懿荣(1845-1900)字廉生,山东省福山县人。金石学家,以发现和收藏甲骨闻名。光绪六年(1880)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庚子时变王懿荣投井殉节,谥号“文敏”。王孝禹(1847-?),名瓘,字孝禹。四川铜梁人,由举人官江苏道员,工书,亦善山水,所作苍浑秀润,能诗,精鉴别,富收藏,以金石书法闻名于世。

[8]杨继震(1820-1901),字幼云,号莲公,汉军镶黄旗人,官至工部郎中。以精于鉴赏著称。

[9]王锡棨(1832 年-?)字戟门,藕塘子。以诸生官至刑部主事。精鉴赏、博雅好古,书工篆隶,家藏钟鼎彝器甚富,颜所居曰“选青山房”,意为选钱之所。其治古泉学,尤为精通。官京曹时,于公退之暇,将所藏古泉篝灯墨拓,并书以瘦金楷体,详加考核,成《泉货汇考》十二卷。

[10]姚元之(1773-1852),书法家。字伯昂,安徽桐城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官至内阁学士。

[11]韩季卿即韩韵海,平湖人。

[12]王孝禹(1847-?),名瓘,字孝禹。四川铜梁人,由举人官江苏道员,工书,亦善山水,所作苍浑秀润,能诗,精鉴别,富收藏,以金石书法闻名于世。

[13]竹朋即李佐贤(1807-1876 年),字仲敏,号竹朋(喜画竹),山东利津人。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官至福建汀州知府。著名金石学家,收藏家。著有《古泉汇》。同治十二年(1873)与鲍康合著出版《续泉汇》。

[14]石查即胡义赞(1831-?),字叔襄,号石查,晚号烟视翁,河南光山人。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曾任海宁州知州,晚任浙江同知。长金石考证之学,所藏泉币皆稀品。工书画,山水学董其昌。

[15]孙春山即孙汝梅,字问羹,号春山。大兴人(今属北京)。光绪六年(1880)进士,官兵部主事。嗜古善隶能鉴别金石,精戏曲。

[16]吴清卿即吴大澂(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吴县(今苏州)人。金石学家。清同治七年(1868 年)进士。善画山水、花卉,精于篆书。

[17]杨守敬(1839-1915),湖北省宜都市陆城镇人,谱名开科,榜名恺,更名守敬,晚年自号邻苏老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