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寄宿小学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

2019-04-03谢爱兴

读天下 2019年9期
关键词:农村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不断加快,农村小学的格局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城市务工,很多农民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上学。虽然寄宿学校可以帮助更多农民解决孩子的生活问题,但学生却在生活、学习成长过程中缺少了必要的家庭教育。基于此,农村寄宿小学需从学生基本行為及生活习惯、道德养成着手,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活动,构建相应的规章制度,填补家庭教育缺失,让寄宿在学校的小学生能更快乐、更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寄宿小学;生活习惯养成

关鸿羽说:“养成教育是一辈子的事,因为养成教育所教给孩子的是真正有用的东西。”如良好的卫生习惯、礼貌的生活习惯等等,与素质教育关系紧密。所谓养成教育是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加以行为训练辅佐培养学生,让他们的素质得以提升、良好习惯得以养成。

一、当前农村寄宿小学学生现状及有关问题产生分析

(一)农村寄宿产生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教育形势快速发展,新课改也在不断深化中,对于农村小学来说,特别是边远乡村学校,其教育观、办学方式比较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一些村级学校本身存在设备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等客观问题,导致农村小学生在一开始接受启蒙教育时就落后于城市,有失教育的公允性。

农村地广人稀,村与村间的距离较远。我校地处广州市的偏远山区,服务16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寄宿生532人,学生大多数来自距离学校十多公里外的大山里,最远的甚至距离学校二十七公里。学生的家庭大多为贫困家庭,想要更好发展农村教育,需要优化学校的总体布局以及教学资源,让每个学生均能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因此一般来说,把学校建设在镇中心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但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学生要选择住宿的学习生活。

(二)家长素质较低

针对我校的学生,对学生家长曾做过专门的家庭调查。调查结果不尽人意:父母均是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为0,其中一方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只占4%;父母双方均为高中毕业的占10%,其中一方为高中毕业的占2%;父母双方均为初中毕业的占60%,还有6%的家长连初中、小学都没有毕业。更严重的是此次调查还发现了十几户单亲家庭或父母一方患有智障、精神病的。而这个只是众多农村小学的一个缩影,绝非个例,多数农村小学的家长素质普遍学历不高,素质较低,习惯性将学生放在学校后就当起了“甩手掌柜”,对孩子的大小事一律不过问。

(三)寄宿小学生家庭教育缺失

我们学校共有1142名学生,寄宿生多达532人,父母均在外打工或一方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一共有294人。这些学生均由长辈直接抚养,或是被放在一些亲戚朋友家。这些人对孩子教育有顾虑,对他们过于宠爱或包办了孩子一切,导致这些孩子脾气古怪,以自我为中心,有的还蛮不讲理、霸道,本身可以做的事情也不再亲自参与,原有的规律、生活习惯被打乱。同时,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学生在学校住宿的时间为周一晚上至周四晚,小学生此年龄段本来应该在父母身边感受着父母的一言一行,但由于多数时间在学校里度过,学生一些生活习惯的养成,如起床刷牙、洗衣叠被、学习锻炼、待人有礼貌、见人问好等均落在了学校的肩膀上。

二、农村寄宿小学的学生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领导效用,增强学生养成意识

很多学生在家并未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且这些不良卫生习惯被带到了学校里。如乱扔垃圾、乱吐痰、东西乱摆放,在墙上乱画等等。有时课室里可见地上的纸屑、果皮,却没有同学自觉打扫。教师采用“罚”的方式处理只能改善一两天,时间一长又“原形毕露”,主要原因在于意识未得到根本改变。而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需要起到“带头”的作用,加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首先,是老师以身作则。教师每做的一个动作、每说的一句话均要起到“带头”的作用,这些是无言的教育,对于小学生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在小学生心中,教师都有着极高的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也成为了他们模仿的对象。故从教师自身出发,由小事看细节。如当走进教室时看到地上有垃圾,及时拾起并放入垃圾桶,慢慢地学生就会受到影响,并将学校当成家一样爱护。其次,后勤人员需率先表率。后勤人员和寄宿学生每天都在一起,且相对学生而言,生活经验更丰富,学生自然会以他们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其一言一行多少会产生相应的教育意义。所以,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并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二)规范管理制度,融入并落实行为规范

新入校的寄宿学生到了新生活及学习环境中,要用更多的时间去适应、习惯,而这一段时间正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机会,需要认真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的文本条例加以深入引导。

第一,重视学习对照提升学生思想认知。组织学生学习现有的规范及守则,并且每一条对照找到自己的差距,教育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不断让学生说明道理,将这些约束的条文变成自觉的行为。

第二,重视实践培养、训练学生行为。通过适当的训练以及培养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可不断强化其行为规范的意识,在反复的实践中增强意志,在自我评价中促行为规范的履行。例如,通过班集体活动,锻炼学生恒心、自我约束力等。所以班主任教师在理论方面引导学生基础,同时创造给学生更多的机会,班主任教师不断引导、强化学生。

(三)以生为本,促好习惯形成

在农村寄宿的小学生年龄一般在6~13岁间。在此年龄段中,学生性格可塑性强,是良好习惯形成的最好时机。故我们需要以生为本,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

第一,多关心学生生活,让他们可以慢慢形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自理能力、适应力相对较弱,特别是刚入校的学生,年龄小、不懂事,而且是每一次离家,会有诸多的不适应。为了能让他们更好适应集体住宿生活,提升自我独立能力。教师及内容管理员要教会他们如何整理床铺、如何摆放物品、如何打扫卫生等。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检查,学生的自立、独立能力不断加强。

第二,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充实学生的住宿生活。学生来自不同的村、不同的家庭,其性格、生活方式均有差异。小学生来到学校寄宿之后,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自理。为了可以给他们打造出一种学校就是家的感觉,每天需要安排丰富的课外活动,组织兴趣小组。每天的活动及兴趣班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以此开展指导及组织。在学生活动中,发现学生的爱好以及特长,之后可以根据他们特点及爱好组织有关书画、唱歌、体育、折纸等课外活动,满足学生需求,让他们可以感受到集体生活的美好、快乐,并且可以安心在学习生活、学习。

三、结语

在国内教育的发展及改革规划中明显指出,需要重视对学生开展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对于小学生还要特别注意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可见养成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项有机构成。而农村寄宿制小学中,在学校管理、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课堂设计方面均有自己特别安排,实话养成教育有一定的优势。农村寄宿制小学加强养成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比较多,学生的活动、学习、生活均在学校完成,学校虽然只是提供给学生一个自己生活的实践空间,但如果没有妥善安排并管理学生的吃、住、行、玩,这样学校的教育及教学则无从下手。因此,农村寄宿制小学一定要加大学生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赵明英.好习惯点亮精彩人生——浅谈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课外语文,2016(2):119.

[2]宋德明.浅谈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应对措施[J].都市家教月刊,2017(3):94.

[3]张智荣.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J].教育文汇,2017(21):18-19.

[4]丁玲.严爱相济,多方合力——浅谈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的班主任工作[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1):52.

[5]张海萍.浅谈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时代教育,2016(18):212.

作者简介:

谢爱兴,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从化区良口镇善施学校。

猜你喜欢

农村
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要有农村的“味道”
记忆里的“农村”
四会地豆镇加快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
从“量”入手 提升农村小学生阅读质量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农村老人健康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