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验活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索

2019-04-03杨启亮

读天下 2019年3期
关键词:挖掘教材科学实验探究性

摘 要: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开展得是否顺利和有成效,我想需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有趣因素,运用精炼的语言、准确的语气、有趣的实验以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趣味化的导学、趣味化的实验来提高课堂实验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即使只有一点点,教师也要加以表扬。当学生能够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时,在探究中与他人积极合作,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到的现象入手导入新课,让学生展开大胆的猜想、质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这类启蒙教育教学中更要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实验与教学相关联,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下面本人就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充分发挥探究性活动。

关键词:科学实验;挖掘教材;小学科学;探究性

一、 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为使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还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有趣因素,运用精炼的语言、准确的语气、有趣的实验以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趣味化的导学、趣味化的实验来提高课堂实验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自觉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共同探讨,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合理地创设情境(比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及悬念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我在教学在“研究水温的变化”实验时,用魔术创设教学的情境。教师先准备一个透明的红色小袋子,再用两个大烧杯,一个杯装冷水,一个杯装热水,然后用小袋子装满冷水并进行密封,再把装满冷水的小袋子放到装有冷水的大烧杯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让课堂充满生机,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会“发现”“创造”和“创新”,并解决各类问题,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学、乐于学。

二、 科学中的实验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

实验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特别在物质科学这一教学内容上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物质变化的过程和现象,教材中以学生熟知的材料科学、水科学、能量科学等方面作为探究对象,因此,这部分知识教师可以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到的现象入手导入新课,让学生展开大胆的猜想、质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致有以下几步:(1)小组讨论选择适当的器材制定实验方案;(2)分工协作实验探究、记录观察实验现象;(3)各组交流实验现象,达成共识;师生总结实验规律。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摆的秘密》,以孩子们玩的海盗船等生活现象导入研究对象———摆。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摆,认识摆的结构,并让学生选择器材自己制作一个摆。各组制作的摆同时摆动,统计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得出各组的数据,通过数据猜想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与什么有关。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乐于动手操作,并通过自己制作的摆发现了问题,激发了探究兴趣,顺理成章地完成对影响因素的猜想。通过对各组摆的观察,学生发现摆线的长短、摆锤的质量、摆幅的大小都可能是造成次数不同的原因。学生迫不及待地想验证自己猜想的真伪,所以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分工协作、反复研究、认真观察,自主探究欲望强烈。自主探究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兴趣,物质科学的探究要以生活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学生把经验与实验现象结合起来,透过现象提出质疑,通过分工协作、自主探究的分组实验来验证自己猜想的科学性、合理性,最终达到对物理变化的科学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教师的教学思路主动去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总结,真正做到了自主探究学习。

三、 巧用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

教师的有效评价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即使只有一点点,教师也要加以表扬。当学生能够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时,在探究中与他人积极合作,并为他人的成功而高兴,能更好地听他人的发言时,当某一方面比较好时,就要对学生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增强学生的信心,帮助他们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比如,在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节时,为“改变橡皮泥的沉浮”,教师要准备一团橡皮泥,让学生观察其是否有沉有浮,然后将橡皮泥放入水中,当橡皮泥下沉时,问:“大家能使橡皮泥上浮吗?”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与理由。学生会想到(如果把橡皮泥与泡沫绑在一起;再给水加盐或者加糖……),虽然不会达到教师的要求,但教师也会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在进行评价以后,问学生:“不用任何材料,能使橡皮泥上浮吗?”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与理由。这时那些在学生面前受了表扬的学生就会积极地思考,这更进一步地促进了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

四、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实验能力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好学、好问和好动手是他们的心理品质。他们对身边事物有强烈的敏感性,这正是他们探究的动力。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抓住时机,把小学生引导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轨道上来。例如,我在教學“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出示了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并说出理由。”有的学生说:“大的沉,小的浮。”我让学生亲自试验,结果两个马铃薯都沉到水底。学生想法和实验现象发生冲突,在矛盾中学生又提出新想法,马铃薯的沉浮可能和液体有关。于是,我就重新取了两种液体给学生演示,并根据实验现象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一个水槽的马铃薯下沉,另一个水槽的马铃薯上浮呢?有的学生马上说:“能使马铃薯浮上来可能是盐水、糖水、等。”为了验证这一事实,我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从两个水槽各取一滴液体,滴在铁片上用酒精灯加热,液滴变干后,发现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是盐水,能使马铃薯下沉的是清水,盐水比清水的密度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马铃薯就能浮上来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和思考等,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总之,科学教学提倡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导,教师的讲解、引导为辅。自主探究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实验教学中,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实验铺好路,通过分组实验、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知识拓展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探究中。

作者简介:

杨启亮,贵州省仁怀市,高大坪镇银水小学。

猜你喜欢

挖掘教材科学实验探究性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努力培养审美能力
我国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纵观全局 把握细节
浅析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如何开展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学习
小小科学实验
为革命搞科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