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找回“生活中的数学”
2019-04-03李峰
摘 要:我们常说,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生活,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生产是学习的目的。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数学应用意识薄弱,长此以往,必将学而无用。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育中尤为重要。
关键词:课堂教学;数学;生活
一、 如何理解数学应用意识
要培养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新课程标准》关于数学应用意识的刻画,为我们理解数学应用意识提供了基本依据。它提出,在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的数学應用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只有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真正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二) 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面对实际问题,能够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
(三) 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学生只有主动地寻求数学的实际背景,才能为数学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也才有可能进一步探索其应用价值,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一) 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写者头脑中特有的,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有它固有的起源。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切头去尾烧中段”,很少讲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这样做的后果只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不深刻。事实上,对学生来说,知道数学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让每个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能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再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使所学知识更能一体化。所以,按照《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数学教学的理念,教师有必要通过讲授或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
例如:在讲《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前,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一个游戏是否是公平还是不公平,教师可以准备几个游戏,比如说抛两枚硬币的游戏:抛出两个都是正面,甲得一分;抛出一正一反,乙得一分。这样的学习,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讨、自己参与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 课堂教学中要采撷生活实例
许多初中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头脑中难以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在涵意,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抓住数学知识传授与数学知识应用之间的联系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分析、比较、推理和交流、调查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生活中经常看到、经常听到的许多事情都能成为数学课堂很好的素材。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教师可以找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然后请同学们来欣赏,并说说为什么这些也是轴对称图形。这样的轴对称图形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果把它放置于课堂中,则更能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我们不难发现,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就越容易接受;若放手让他们去观察、去实践,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就越高涨,学习的效果也越好!
(三) 为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和机会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最有效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练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也可以不到校外,而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让学生了解附近市场或超市的销售情况,提出进货建议。这就需要学生了解市场的货物种类、每天的销量、哪些商品的销售额高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才能给出进货建议。又如,让学生测算粉刷教室的费用。这需要学生首先测定教室的粉刷面积,了解市场上有哪些涂料、价格如何,确定选用哪种涂料、需要多少涂料,粉刷的工钱如何计付,明确了这些因素以后学生才能对粉刷教室的费用有个初步估计。
(四)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例如,我曾听过这样一堂课:一位教师教学“实际测量”一课时,他是这样引导学生,如果地面上两地相距比较近,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两地距离。如果地面上两地相距很远,超过卷尺或测绳的长度,怎么测量呢?学生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时教师就拿出标杆提示学生,马上就有学生想出利用标杆插在两地,再在中间多插几根标杆,使它们连成一条直线,再分别测出每相邻两根标杆之间的距离,最后把测得的结果加起来,就是较远的两地距离;接着这位教师带着学生到操场上进行实际测量,来证明这一方法是行得通的。然后他要求学生根据书本的讲述,进一步来证明这一点。他这样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但那位教师并未满足,他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没有测量工具或不要求测量结果十分精确时,你会怎么办?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就引起了学生的再思考。有的学生想到用“手掌”来测量;有的学生想到用伸开的“手臂”来测量;有的学生想到用“眼睛”目测或用“脚步”步测。这位教师这样做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长期贯穿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因此,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背景和机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李峰,浙江省绍兴市,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夏履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