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声”与“音乐”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
2019-04-03朱亮
摘 要:声乐,作为一种“人声”与“音乐”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情感的全面把握十分关键。本研究则以此为研究重点,对声乐教学中作品情感把握的重要性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作品情感把握的策略,使得声乐作品当中的情感得以传递,使得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更具感染力,展现出声乐本身的魅力。
关键词:声乐教学;作品情感;情感把握;重要性
一、 引言
从声乐作品的本质出发,其不仅仅是由音符所构成的乐谱,更是声乐创作者情感抒发的载体。可以说,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精髓与灵魂。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围绕作品本身,深度挖掘其中的情感,使得学生在学习声乐作品的时候与创作者形成情感共鸣,感受其中的韵律和微妙变化,传情达意。
二、 声乐教学中作品情感把握的重要性
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声乐作品是教学的主要资源之一,承载着创作者厚重的情感要素。在声乐教学中对作品情感的把握,其重要性和内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其一,使得学生准确表达审美理念。声乐作品本身蕴含着一定的审美价值,通过对声乐作品情感的深度剖析,所展现出的魅力和价值显著,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其二,使得学生掌握多元化的声乐音乐风格。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多元化的声乐作品,作为创作者表达情感的一个平台,对声乐作品中的情感挖掘,能够展现出不同创作者的不同风格。特别是我国的声乐作品,多民族文化的互相影响,使得声乐风格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情感表达,情感的把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声乐作品的解读,掌握多元的声乐音乐风格,更好地将声乐作品进行表现;其三,强化声乐艺术的表现力。声乐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内在情感的挖掘上。究其原因,声乐作品当中的艺术表现力主要是依靠情感来表达和传递,声乐教学中对情感的把握,有助于学生理解声乐作品,解读其中蕴含的情感元素,在建立一种共鸣关系之后,将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充分展现。
三、 声乐教学中作品中情感把握的策略
声乐教学作品中的情感把握,需要教师做好策略的制定,把握情感挖掘的每一个细节,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声乐作品的内涵,最大限度上的挖掘其中的本质,展现出良好的声乐教学成效。
(一) 全面剖析声乐作品的背景与曲词
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曲词是声乐作品传递情感的关键所在,从创作背景的角度来看,其核心则是为了有效把握歌曲的情感基调。而进一步去了解声乐作品当中的曲词,主要是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解读和全面剖析,完成情感的深度挖掘。由此可见,声乐作品的背景和曲词解读是声乐教学的关键所在。对于教师而言,则需要把握这一关键点,开展声乐教学。如歌曲《铁蹄下的歌女》教学,其背景为社会底层的奋起反抗,曲词也是以反抗精神为主。这种背景和曲词的解读,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声乐作品,感受其中传递出的情感和情绪,并跟随这种情绪去完成声乐表达。
(二) 把握声乐作品内容及风格
相比于声乐作品背景和曲词的理解,把握声乐作品的内容和风格显然更能够去把握作品情感。前者属于对作品表象情感的解读,而后者则是需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内容和风格保持一致性。例如一部歌剧的选曲,在进行情感挖掘的过程中,首要核心则是要充分理解声乐作品本身所讲述的一个完整的故事,对故事的情节、内容、情感变化进行解析,是喜是悲,是仇是怨,都需要全面解读,对内容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种风格都需要做好情感把握,从而清晰的把握整个作品的情感脉络。通过这种全面的剖析和研究,声乐作品的情感能够得到很好地诠释,参与声乐学习的学生也能够找准自身定位,去准确的找到研究的侧重点,与作品情感深度融合。
(三) 做好全过程的情感把控
情感的把控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并且情感把控的核心也是让学生更好地去表现声乐作品,提高表演过程的艺术感染力。基于此,教师要做好全过程的情感把控。其一,咬字和吐字的情感把握。歌词是一种传递情感的最直观的要素,学生对于作品的情感把握,咬字和吐字十分关键。如对于一些委婉、深情的声乐作品,演唱过程也要保证咬字柔和,吐字缓慢。情绪激烈的声乐作品,咬字有力,吐字较快。这样,能够更好地与作品情感融合;其二,前奏、间奏以及尾声的情感把握。作为声乐演唱最为关键的环节,节奏的把控十分关键。在前奏的处理层面,要做好对于情感的渲染,使得听者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情感的表现。间奏则需要做好情绪的引导,将创作者的情感进行传递。尾声则需要情绪的调节和放松,使得情感要素得以缓慢流淌。
参考文献:
[1]张健.声乐教学中作品情感的把握之我见[J].散文百家,2018(11):105.
[2]蔡骈.论声乐教学中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J].北方音乐,2018,38(15):108-109.
[3]曹慧.浅谈声乐教学中作品情感的把握[J].音乐时空,2016(9):143-144.
[4]王耀.淺谈声乐教学中作品情感的把握[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6):134-135.
作者简介:
朱亮,讲师,江西省鹰潭市,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